浅谈电影《刮痧》折射出的“文化休克”现象

时间:2022-04-11 03:28:3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电影《刮痧》折射出的文化休克现象

作者:张莉 张翠梅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6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影《刮痧》的人物及其经历的分析,得出了电影中不同主人公所经历文化休克现象,并反映出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最终得出结论,即文化休克具有反复性,这有助于人们在应对文化休克现象时,可以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积极面对并勇于克服文化休克 关键词:刮痧;文化差异;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是美国人类学家Kalervo Oberg提出和使用的,他将其定义为:因为人们突然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和标志所导致的一种精神焦虑[1] 这一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按照Kalervo Oberg的理论,文化休克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阶段、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不同阶段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一、蜜月阶段

蜜月阶段指刚来到异国他乡的人,对所见所闻都感到新鲜,有一种自豪与满足之意,心情无比兴奋[2] 此阶段,中西文化的差异未表现出冲突和矛盾,或者说冲突很小,而被初到异国他乡的兴奋、开心所冲淡。在电影《刮痧》中,当许大同把他的老父亲接到美国,许大同的父亲对能来到美国感到非常开心,对这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当许大同带着他的父亲一起参加公司举办的颁奖会时,许大同的父亲激动又兴奋。虽然对许大同的父亲来说,语言是交流最大的障碍,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初到美国的新鲜感,以及能和家人团聚的开心和愉快。对于需父而言,这一阶段便是蜜月阶段。 二、沮丧阶段

沮丧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过一段时间之后,旅居者寻求与东道国的居民建立更深层的人际关系时,新奇感渐渐消失,开始出现语言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迷惑、误解、挫败感、孤独感、焦虑感[3]文化的差异性和冲突会渐渐凸显,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当地的法律秩序等会使旅居者感到一定程度上的不适,与之而来的是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最初的好奇和开心不得不让步于沮丧和失落,特别是当一系列不愉快的事情出现和发生,这种沮丧会更加明显。 在电影《刮痧》中,许大同他在获奖感言中说道:如今,我有了成功的事业,可爱的妻……我的美国梦实现了!这似乎是一个新移民成功融入美国,变为一个成功的美国人的典型例子。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刮痧事件的发生以及一系列后续的问题,都让许大同措手不及,不能应付自如,导致矛盾频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f1cc60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