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变标准设计 一、逐变标准设计的涵义 制定逐变标准设计,应先对所要研究的目标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建立一项总的行为基线,以评量目标行为的真实情况,然后再进入实验处理阶段。在正式介入处理策略之前,需将整个处理阶段分割成若干个小阶段,并事先为每个小阶段制定好行为处理的要求标准(即小阶段的终点目标),进而采取逐步实现小阶段终点目标的方式实施一系列的行为处理。这样,每个小阶段的成就自然成为下一个小阶段的基准线,依序递进,最终完成总的终点目标。这种设计模式就是逐变标准设计。 逐变标准设计既可用于增进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技能性行为;也可用于特殊儿童的功能性康复训练;还可用于研究和处理儿童和成人的一些不良习癖,诸如儿童的收藏癖、吸吮手指、偏食、贪睡等以及成人的烟瘾、酗酒、肥胖等涉及到生理机能的不良习癖或行为。因为此类习癖一旦养成便变得根深蒂固,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改正,只能根据生理上的适应原则逐步改善,方能见效。另外,这类目标行为方便量化,都可以分割为明显的不同档次,便于拟订明显而具体的小阶段的阶段目标。因此,处理此类行为,最好采用逐变标准设计。 二、逐变标准设计的实施要点 采用逐变标准设计来实施行为改变方案时,训练者应注意下列事项。 1.对所要研究或处理的目标行为,通过观察、记录后,应建立一项总的行为基线。等基线阶段的行为资料显示相当稳定之后,才可进入实验处理阶段,和介入处理策略。 2.在正式进入实验处理阶段之前,应确定好总的终点目标,并根据总的终点目标的难易程度将整个处理阶段分成4~8个小阶段;同时还应紧密围绕总的终点目标的方向和目标,为每一个小阶段制定具体的阶段目标(也即小阶段的终点目标),每个小阶段的要求标准宜根据患者的能力及条件而定,最理想的小阶段目标应该是,受训练者略加努力即可达成。 3.在处理过程中,只有当第一个小阶段的阶段目标达成后,方可进行第二个小阶段的处理;当第二个小阶段的目标实现后,方可继续进行第三个小阶段的处理,以下类推。 如果某一小阶段的目标一时无法达成,训练者可根据该阶段的目标尝试重复处理一次;如果延长处理一个小阶段后,仍然无法达成这一目标,训练者则需考虑降低目标,或改变强化策略,待突破难关、解决了问题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处理。 4.处理过程中的各个小阶段的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必完全一致,可视患者的行为表现而定。但最短也要让目标行为能稳定维持在规定的标准水平上,一般不得少于3天或3个观察时段;如在学校或家庭中实施,为了观察及处理上的方便,通常可以确定1周为一个小阶段。 三、逐变标准设计案例 例1:德兹和雷珀(S.M.Deitz & C.Repp,1973)在一项以低频行为分化强化策略(简 称DRL)来消除一高中职业班女生的讨论离题行为的研究中,就采用变动指标设计。 该方案的实验对象是一高中职业班女生,共15人。所要处理的行为是,课上讨论功课时,经常发生讨论离题的不当行为。其使用的行为处理策略是,如讨论离题的行为减少到预定的标准,则全班同学可以在周五享受到50分钟的自由时间,。 实验处理介入前,事先观察、记录和测量该班女生在讨论功课时平均每分钟发生的讨论离题的次数,并建立起总的行为基线。 整个处理过程划分为四个小阶段,每个小阶段为期4天,每天有50分钟的讨论会。四个小阶段确定的阶段目标是:第一小阶段是全班同学平均每分钟发生的讨论离题行为在5次以下;第二个小阶段为3次以下;第三个小阶段是1次以下;第四个小阶段是离题行为完全消失。 介入行为处理策略之后,实验进展非常顺利,并达到预期的总目标,即实现了总的终点目标。具体效果可参看图1-25。 图1—25 逐变标准设计(讨论离题行为的DRL处理) 例2:该例是福克斯(Foxx)等人通过正性强化和反应代价的方法帮助人们减少咖啡因的消费的研究案例。从图1-26中可以看到,研究者对咖啡因的消费设定四种不同的标准水平,每种水平都比前一个低。当被试消费的咖啡因比标准水平低的时候,就可以挣到钱。如果被试饮用的咖啡因较标准水平高时,他们就得损失一些钱。这张图表显示治疗是成功的:被试的咖啡因消费水平总是低于每个标准水平。 第 2 页 共 3 页 图1-26 逐变标准设计(帮助人们减少咖啡因的消费) 四、逐变标准设计的特点 逐变标准设计的优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它不仅可以用来增进良好行为,如提高完成作业的百分率,增进教室专心听讲的节数,增加和朋友交往的次数,帮助偏食儿童增加食量等,也可用于减弱不良行为,如减少酗酒、吸烟、讲脏话、乱丢衣服及书籍等行为。 2.该设计在处理期需划分成若干小阶段,每个小阶段只处理一项目标行为,目的明显,操作简明;且每个小阶段都有一个终点行为,其标准又依次逐步递升,所以个案不必一开始接受辅导就承受着很大压力,故个案乐于尝试,成功的可能性也高。 3.该设计不必还原到基线期也能控制有关变量,且最适合于塑造行为方案的成效评估。 然而,逐变标准设计也会有局限性,主要体现为两点。 (1)该设计必须小步骤地递升各阶段的标准,因而要达成终点目标的期限较长,对一些争取短期时效的个案就不太适合。 (2)认定各小阶段的标准达成与否,更多的是依靠主观上的判断,因而若遇到有时达到阶段标准、有时达不到阶段标准的个案,就难推断实验处理与终点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况且有时个案在每一小阶段目标行为的变化,并没有接受训练者的控制,即按每一小阶段的标准做小幅度的变化,而是突然发生较大的改变,或是根本没有变化。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很难推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切因果关系了。 第 3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f5946f45a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