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书报告

时间:2023-05-09 14:35: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史记》读书报告 资环院

《史记》是中国古典文史名著, 20世纪初,倡导新史学的思想大家梁启超十分推崇《史记》他曾走上讲堂向学生们宣讲《史记》并倡言大学讲堂应有《史记》的一席之地。《史记》研究专家张大可先生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精品中,《史记》是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有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历代无数文史大家,无不得益于《史记》的养育,得益于司马迁精神的鼓舞,对《史记》长盛不衰的研读热情,使司马迁的精神得以永存。

任何一个思想家在创立自己的政治学说时,都要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现实需要去吸取前人的成果经验,而史书则是要通过对历史事实进行客观全面、真实准确的叙述,总结历史经验,使无论哪一个方面的读者都能从其叙述中了解过去,从中受到启迪,更清楚地认识现在。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无疑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史记》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鲁迅先生称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

第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无论说它是古代中国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还是说它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都毫不为过。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第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我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第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但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作者受到当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的历史观是唯上唯心的,这也很程度上使其作品内容的历史真实性与全面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2、关于司马迁的时代、家世、生平及其对《史记》写作的影响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司马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时,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这为他打下了坚实


文学基础.青年时,司马迁漫游江淮,到会稽,渡沅江、湘江,向北过汶水、泗水,于鲁地观礼,向南过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彭城,寻访楚汉相争遗迹传闻,经过大梁,而归长安,历时数年,为协助父亲著作史记做准备. 这一段时间为他开阔了眼界,奠定了他后期写史记的基础.汉武帝元封元年司马谈去世,三年之后,司马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同时也继承父亲遗志(司马谈临终曾对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准备撰写一部通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定立了“太初历”,该历法改变了秦代使用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的习惯,而改以正月为岁首,从而,为中国的农耕社会奠定了其后两千年来所尊奉的历法基础.之后司马迁便潜心修史,专心写作,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3、关于《史记》的艺术 文化方面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小说方面

在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方面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 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传记文学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 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 艺术特色: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性格鲜明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善于选择、剪裁和集中史料,善用“互见法”,善写大事和紧张场面,并以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寓褒贬于叙事,有强烈的抒情性.语言生动、准确、灵活. 总结

从《史记》中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太史公是一位具有伟大的气魄、深刻的眼光、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大无畏胸怀的真正史家,他“不虚美”“不隐恶”,经受了至深的苦艰,然而,他却没有泯灭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与历史进取心,相反,他变得更加英勇。他高扬起生命的意志之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0036de9b90d6c85ec3ac6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