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转新闻?请对反转新闻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时间:2023-04-27 00:22: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什么是反转新闻?请对反转新闻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答:一、反转新闻定义及特征 新媒体与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网络传播主体日趋多元化,信息传播环境复杂化,催生了传播生态中的种种乱象。反转新闻就是这众多乱象之一,映射了当前媒体与大众的浮躁心态。 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反转新闻又被称为逆转新闻、舆论反转、新闻反转剧等。归纳众多学者的说法,反转新闻是指新闻刚发布时,舆论迅速将矛头偏向其中一方,但随着更多新闻细节的公布,新闻剧情出现逆转,甚至被证实与事实主体不符,或与初始报道截然相反,舆论态度也会随之发生大的反转。 反转新闻具有以下特征:①影响面广、传播速度快、公众参与热情高。②舆论焦点集中,且观点鲜明。③舆论转向速度快,常常伤及无辜,损害媒体的公信力。④新闻事件往往具有很强的冲突性和戏剧性,易为受众所关注,易牵动受众的情结,易产生谣言和网络暴力。 二、反转新闻的演进过程及产生的原因 反转新闻的演进可粗略描述:事件发生的初始报道—舆情的爆发—舆论的形成—新闻事件再跟踪—舆情反转—舆论转向—报道接近真相—舆情、舆论衰退。反转新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但从这个演进过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媒体本身存在的种种原因。 1、初始报道,媒体刻意营造的拟态环境变形。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媒体对新闻和信息的报道并非客观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媒体经过筛选、加工和结构化的“象征性”的环境。传播主体因受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职业素养及所占立场的局限,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导致重要信息流失。而受众对于这种“拟态环境”有着非常直观、不假思索的反应,即会产生“脑海图景”。如果媒体初始报道是不真实的、变形的、甚至是戴有色眼镜的、或是迎合受众价值取向和感情好恶的……所有这些,都会误导受众对事件客观理性的认知,就会为反转新闻留下伏笔。 2、受众的碎片化阅读,社交媒体成为了反转新闻的发酵平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步加快。每日繁忙劳碌的人们在打破传统的阅读习惯,转向点击更加便利、省时的短视频以及阅读篇幅较短的报道。碎片化、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使人们很容易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广度得到满足,然而,其在服务人们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产生一些弊端。人们在观看、阅读以及浏览的过程中,有可能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搞不清,面对支离破碎的信息,受众往往窥视不到事件的全貌,难免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再加上社交媒体为反转新闻的发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人们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习惯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客观判断的能力正逐渐钝化。 3、新媒体赋权导致信息传播泛化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大众不再是单方面的信息接收者,他们已过渡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可是,这些人新闻职业素养并不高,他们或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或一昧吸引受众眼球抑或为扩大自身影响力,不惜杜撰一些子虚乌有的“新闻”,以达到目的,这就为反转新闻的发生埋下了“定时炸弹” 4、后真相时代的助推加速新闻反转 “后真相”是指个人的情感和立场比客观事实本身更能引起舆论场的波动。在后真相时代,个人往往更倾向于宣泄内心的情绪,被偏见左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别人大肆批评乃至攻击。他们对事情的真相漠不关心,而是一次次地在娱乐、狂欢和戏谑声中将舆情推波助澜,痛快结束后,便对其不再关注。 三、反转新闻的危害 1、侵害受众知情权。媒体不真实、扭曲的报道使受众对事件的知情造成误导、带偏的节奏,直接影响了其价值判断。


2、破坏媒体公信力。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大媒体机构为追“快”求“流量”在第一时间将新闻发布,未深入调查事件,宁可牺牲新闻的真实性。殊不知,也在瓦解媒体在大众心中的公信力,损害媒体形象。 3、引发网络暴力。受众往往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对于不同观点的人与事,则以戾气相向,或人肉或谩骂或威胁,无形之中,社会矛盾被激化。 四、反转新闻的治理与控制 1、完善法律制度,净化媒介生态。新闻媒体享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但必须有章可循、遵规守法。国家要加快完善新闻法规的步伐,构建严密系统的法律体系,加大新闻生产、传播过程中的违规处罚力度,营造良好的媒介生态。2018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明确了相关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和管理部门的职责义务范围,明确了安全评估内容、过程、规范和机制建设要求等,就是要求网络媒体履行职责遏制反转新闻。 2、媒体机构与媒体从业者要恪守职业道德,保持良好操守,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无论何时何地,媒体从业者必须将真实性摆在核心位置,不偏听偏信,对于不可靠的信源,要善于思考、勤于求证,万不可为了追求新闻卖点而求爆料、猎奇、刺激的效果,罔顾新闻事实,丧失职业操守。 3、受众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培养理性思维,增强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 在“人人皆记者”的时代,人人既是信息传播主体,又是信息传播受体,公众的媒介素养对建立健康媒介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受众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受众要用高智慧武装头脑,在众声喧哗中能判断是非曲直。 4、主流媒体要发挥其在内容、公信力、把关方面的优势,在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降低反转新闻发生的可能性方面做出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05004d31b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