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以人为本的今天, 倡导美术教育的新观念, 适应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是近年来美术教育所关注的重大课题。 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一、生活经验少,阅历不丰富;二、一旦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三、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美术课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无趣。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新课程中明确说明美术教育主要以教学法为手段, 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给学生审美的愉悦。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孩子们的美术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一、引导学生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以往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常常一味追求技能和技巧,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只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在新课程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其次应考虑到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开发。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和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主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首先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五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大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化妆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其次是充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上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 第三是充分利用大自然,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如果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自然,实地写生必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四年级的《用色彩画风景》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自然的风光、城市的繁华景象、各式的行人以及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他们各自独特的眼光去感受它,让他们感觉生活一下子就成了一幅完整并且美丽的画。通过走进大自然感受生活的过程中,使学生增强了感悟能力,提高了绘画能力。 三、鼓励提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美术课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创作上比较欠缺,但是,当换一种角度去欣赏也会发现它具有美的一面。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给他看了一张“梵高的自画像”。于是,那个孩子自信的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这至少是个好的开端。 在指导小学生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他们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美,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儿童自己充分发挥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他们就会爱上美术课。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0c1cb2eec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