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想妙得美术作品 迁想妙得是顾恺之提出的作画构思活动,是画家把握生活的的一种艺术方式,触及到在艺术方面主体表现和客观制约的辩证关系。 中国画术语。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与西晋陆机《文赋》中所谓"浮藻联翩"含意相若。但"迁想"比之"联想"更广 泛,更有目的性,画家的"想象力"出于"迁想",也是画家"神思"的基础。故历来论中国画学的"气韵生动",赖"迁想妙得"有以致之。 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主张。 "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之中,取得艺术感受。"妙得"为其结果。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这是对绘画审美活动和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的概括,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 迁想妙得" 提出了创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迁想"指的既是由此一物象联想到另一物象,更是画家将自己独有的思想感情"迁移"入对象之中,与对象融合,这有点近似西方近代美学的"感情移入",或演员的"进入角色"。只有通过画家深刻的认识,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迁想"达到主客观统一,才能"妙得"对象的神韵气质,在作品里表现出独创性和典型性。"迁想妙得"的主张,实际上正是最早提出的如何在绘画创作中运用形象思维的经验之一。"迁想妙得"的思维方法,实质上就是艺术(绘画)创作的"悟性"问题,是和艺术家的学养紧密相联的,学养越高,觉悟点越多,越丰富,越容易开悟迁想而有所妙得。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便是由"迁想妙得"而达得的。一幅画不仅仅描写外形,而且要表现出内在精神,就要靠内心的体会,思考、思索并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对象中,去感悟、把握对象的真正精神气质,才有"妙得"。 例如,东晋画家顾恺之画裴楷像,画成后,虽形貌俱佳,但觉精神特点,并未完全表现出来。因为裴楷不但有俊美的形象,还有很高的学识才干,若仅表现其仪容之美,而不能表现他的学识和才干,则没有表达出他内在的精神。所以顾恺之重新考虑,在裴楷颊上添上三毛,终于获得了两者俱胜的妙果;再如,顾恺之画谢幼舆在岩石中,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画,他说:"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可见,顾恺之这样的创作,既非得于形象上,又非得于技法中,而得之于他心灵深处的创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0ef0bb165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