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一个“通”字贯通全书,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与自然的关系,为制定通法打下理论基础。 通与通法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古典医籍----- 《黄帝内经》。此书提出的通有多方面的含义,通的理论运用于说明生理、病理、指导临床治疗,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不断丰富其内容,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备的通法理论。本文探本求源对《内经》中的“通”与“通法”作一探讨。 1通的含义: 《说文解字》说:“通,达也”,有通达、协调之义。在《内经》中通之义甚为广泛,既用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与生长发育,又用以说明机体功能失调时的病理变化。 1.1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 1.2说明人体关系: 人体是由脏腑、经脉、皮毛、肌肉、筋骨、精髓、气血、津液等组成,而这些组织将 1.3体现人体生长发育: 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随着机体气血的盛衰,脏腑功能的强弱发生着生、长、壮、老、已等不同变化,而气血通畅与否即可反应一个侧面,发生不同的外在表现。如女子发育到一定时候,任脉通畅,即有行经的生理现象,具有生育能力等。《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天癸至,任脉通……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歧伯曰……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灵枢•天年第五十四》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乃为成人”,“人生十岁……血气已通……故好走”。可见经脉气血的通否,既反应了气血的盛衰亦反应了人体生长发育。 1.4阐述疾病的机理: 既然“通”可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整体关系及生长发育等正常生理,而这些关系失调时则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不通”。《内经》中“不通”的含义亦是多方面的,包括经脉气血运行不通畅,表里不通,脏腑功能失调、升降失调等。 1.4.1经脉气血运行不通畅: 《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充分说明了人体必需保持经脉气血的通畅,方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否则百病乃生。《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提出了不通则痛的机理。《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认为心痹的病机是血脉不通畅。《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故中寒”。论述了血行涩滞,脉道不通,阳气被遏而“中寒”的机理。 1.4.2表里不通: 《素问•风论篇》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名曰寒热”邪郁肌表而致寒热的机理。《素问•调经论》说:“今寒在外,则上焦不通,即上焦之气不能通达于肌表之间,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上焦不通利……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均阐述了邪气外袭,表里不通,肺卫失和而致寒热的机理。 1.4.3脏腑功能失调: 《素问•风论篇》说:“胃风之状,隔塞不通,腹善胀……”认为胃风症,腹胀满是因为胸膈堵塞所致。《灵兰秘典论》:“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热论》:“五脏不通,则死矣。”此两条前者说明脏腑之间失去正常协调关系,后者言五脏功能障碍,均阐述了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 1.4.4升降失调: 《调经论》说:“有所劳倦……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故内热”论述了气虚发热是因清气不能升于上焦,浊气不能降于下焦的关键所在。 概而言之,“通”在生理上说明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机体本身是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必须保持相应的协调关系,方能正常生长发育,在病理上说明了表里不通,气血运行不通畅,脏腑功能失调及升降失调等病变机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0f567ecb5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