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苦,苦为乐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人。元末进士,并做过官(县丞,儒学副提举等职),因受到排斥和压制,怒而归隐。元至正二十年(1360)后,刘基同章溢、叶琛被朱元璋邀请出山,协助平定天下,成为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谥文成,著有《诚意伯文集》。 《苦斋记》选自《诚意伯文集》,是一篇描述山川景物人事的杂记文。此文中作者以深沉的笔调、古朴的艺术风格描写了章溢隐居之室的结构、地理位置、人物活动环境及其言行,并运用多种文学手段淋漓尽致地表现章溢(封建知识分子)“以苦为乐,乐于吃苦”的情操志趣。其文学手段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文与标题、首与尾相照应 标题的词头是一个“苦”字。第一自然段,开笔紧扣“苦”字,交代了“苦斋”的主人,点明了“苦斋”的简陋,继而详写了苦斋的恶劣环境。第二自然段,紧接上文进一步具体述写草木、菜果、蜜、鱼等物之苦。这是以实物进行侧面暗示“苦斋”命名的由来。第三自然段,追叙了创建“苦斋”的原由、经过以及章溢在苦斋生活的概况,从而表现他的苦乐志趣。第四自然段,通过记章溢个性化的语言,揭示创建“苦斋”的思想根源。第五自然段,总结一笔,点明《苦斋记》的由来,既照应了标题又照应了文章开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苦斋记》的行文内容紧扣一个“苦”字,层层推进地照应了标题;首与尾珠联璧合,前呼后应。 二、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指国画的一种技法,即单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色彩。后来人们把这种技法借用到文章的描写手法上,不设喻,少修饰地进行描写。鲁迅把这种手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是从白描的本质特征说的。从写法上着眼,白描是以叙述进行描写的一种技法,很难找出两者的严格区别。本文第三自然段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典型例子。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窳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之知其乐也。” 开头一句,交代了章溢创“苦斋”的由来。“远”与“窳”点明“苦斋”的偏僻位置:“惟”与“乐”,突现了人物的兴趣;“晨昏”说明游山的辛苦。接着紧扣“苦与乐”来写:“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生活太清苦了,然而却苦中寻乐———“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或“拊石而和”“樵歌”。末一句“人莫知其乐也”,画龙点睛之笔,力现章溢超脱一般封建知识分子的情操志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19e475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