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 【学习过程】 一、熟悉回顾山水田园诗鉴赏必备知识。 1、山水田园诗的产生: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李白、杜甫、苏轼、杨万里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2、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或寄情山水,或归隐田园,或寓理于景。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常表达这样的感情:对远离尘俗的大自然的喜爱,对悠然自得纯洁质朴的农村生活的向往,或对官场仕途的厌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3、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①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恬淡 悠然自得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白描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反衬 ③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丽洗练 晓畅明白 通俗易懂 4、山水田园诗的阅读方法、步骤: 总的说来,要弄清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表达效果)。 具体说,有四个方面,它们分别是: ①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全诗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全诗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从标题出发,抓住意象特点,(有小注的要结合小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②分析意象特点,深入感受氛围、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弄清写作背景,做到深入理解、准确把握。 ④揣摩词句、语言的妙处,赏析表达技巧。 (二)、教师明确考试设题角度: ①分析形象: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描写了怎样的画面等。 ②鉴赏语言:炼字、炼句等。 ③分析手法 ④分析、评价思想感情 二、真题热身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高考试卷) 过香积寺 (唐)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①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五、例题演绎 1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习题。(6分)(10年浙江卷) 定林(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②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②仍:又。 1①.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 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3.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例2】熟读唐诗宋词p19,《汉江临泛》完成下列题目。 (1)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2)第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什么样的感情? 2 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课后作业】 1、读《幽居初夏》一诗,完成下列为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2b39118c5da50e2524d7f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