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平:自然 贴切 融合——有效进行课堂练习的策略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清.颜元)如何定位和处理课堂练习,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关系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任务能否得到有效落实的问题,既不能可有可无,也不可草率而为。课堂练习的设计与运用只有做到自然、贴切、融合,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保证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所谓自然,指的是阅读教学中的课堂练习要契合学生的需要,避免为练而练,避免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生硬嫁接进课堂活动中。贴切指的是练习内容要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等相吻合,能积极地为目标达成、重点落实、难点突破服务,能促进相应的阅读方法的习得,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融合就是课堂练习要与教学过程各环节融为一体,化于无痕,形成合力,练得扎实,所得丰实。那么,课堂练习的设计与运用怎样才能做到自然、贴切、融合呢?下面我们结合具体文本的教学来探讨。 01 一、课始练习,为入课奠定基础 课堂上进行练习,不同的教学环节,其具体目标指向是不同的。印象最深的是我读初一的时候,数学老师每节课始,都要让我们做一两道题,表面上是复习巩固旧知,不知不觉地老师却从这一两道题引出了新的学习内容,同时也在这不知不觉中,新的知识就会了。其实,我们的阅读课堂上,课始的练习也要起到入课无痕,自然过渡到下一教学环节的妙用。 薛法根老师执教《爱如茉莉》,课始听写“茉莉花、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袅袅清香、弥漫、诗意”等七个词语,进行点评后,接着组织新的教学环节:“你能谈谈对茉莉的看法吗?用上刚才我们听写的词语。”原来,听写本身不是目的,为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悟做好铺垫,找准切入点,才是这一练习的追求。 学习王维的《鸟鸣涧》,课始出示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让学生进行吟诵,为的是凸显月亮这一意象,营造适合这首诗学习的心理氛围,奠定情感基调。同时,这样的练习导入契合了教材的编排特色,紧扣“明月”主题,突出了单元整体意识。 02 二、课中练习,为言意兼得护航 无论是课后的思考题,还是教师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都要考虑与课堂的主体环节相融合,为学生体验情感、习得语言、发展思维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 1、品读词句,内化情感。《小抄写员》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画出父亲对叙利奥越来越不满意的句子,然后再从课文里找出描写叙利奥心理活动的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课堂里,教师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然后提出问题:你的这些感受是从哪些具体的内容中得来的?很自然地,教师出示了课后的这道练习,让学生读书圈画、批注。组织交流时,先说一说,再有感情地分角色读一读,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的体验显得自然而鲜明,课文注重语言和心理描写的特色也给学生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2、关注特色,领悟表达。《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一位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游记这一文体的一般结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练习活动:在文中圈画出能表明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的词句,并且和同桌合作,在老师提供的游程图上标示出地点。让学生聚焦文中交待的作者的游程,能使学生从文本的段落结构上感知游记文体的行文特点——游览的顺序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 我在教学郭枫的《草虫的村落》时,为了使学生领悟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草虫的村落描写得引人入胜,并促进学生自己的想象与表达,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活动:“我完全迷惑了,我不知道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测候者在忙于侦察气象;工程师在忙于设计;各种不同的工作,有各个专门的虫子担任。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请设想自己像作者那样正在草虫村落游历,你还会“看”到些什么?请你把你“看”到的描述出来。这一练习活动怎样与读书感悟的过程融合呢?我在学生交流作者笔下描述的最让自己感兴趣的草虫村落景象后,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丰富想象:作者将草虫村落的景象描写得如此引人入胜,表达的秘密是什么?然后一起回顾: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 ;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 ;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 ;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 。在此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想象与表达的实践活动。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不仅促进了想象,丰富了表达,也加深了对文本表达特点的理解与感悟。 3、关注学情,注重练能。课堂练习的设计与运用一定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样是学习《草虫的村落》,因为了解到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较欠缺,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概括练习:课文细致描写了草虫村落的景象有哪些?分别用一句话写下来。《詹天佑》一文课后有这样的练习:列出本文的提纲,体会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单纯地列出文章的提纲,学生并不能有意识地去体会材料组织的方法和思路。一些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就安排这项练习,结果学生不过是通过列提纲进一步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而已,并不能促进学生形成材料组织意识,更不能对组织材料的能力形成积极影响。所以,这项练习活动最好是在学生领悟了文章表达主旨之后,让学生循着这样的思路进行练习:为了突出詹天佑是爱国的、杰出的工程师,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请根据课文的表达顺序列出本文的提纲,想想各部分内容是怎样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与杰出。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深入地领悟文本内涵,是事半功倍的做法。一位教师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苏格拉底说的话的含义,出示了几组关联词:“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即使……也……”“与其……不如……”等,引导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分别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评价弟子们的做法,说说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表达自己对“弟子们如梦方醒”的理解以及自己的见解,最后让学生将这些关联词几乎都用上,全面解读课文最后一段。表面上是运用关联词的练习,实际上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03 三、课尾练习,为拓展迁移架桥 课尾的课堂练习,往往容易被简单模式化,或者教师做一下所谓提升性的总结后让学生再联系生活谈体会,或者让学生练习背诵积累优美的片段,或者抄写词句。事实上,这一类的课堂练习往往会给人打发时间的感觉,具体的目标诉求是什么,落实得如何,教师很少用心关注。其实,课尾的课堂练习也是整节课的一个有机环节,因为一节课或者一篇课文的阅读结束,并不等于语文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为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得更远。因此,课尾的课堂练习要指向综合运用,为方法的迁移运用、阅读的拓展延伸等架好桥梁。 学习了《青虫之爱》后,进行这样的课堂练习:文中谈到了几位妈妈与虫子之间的故事,你会分别怎样评价她们?将你的看法写下来。完成这一练习,学生必须善于抓住不同点来概括几位妈妈对待虫子的不同态度,还要运用对比的策略来对她们做出评价。这样,重整能力、评鉴能力、创新能力等同时得到了训练和展示,也为学生主动观察和评价身边的母爱提供了行动的动力和方法的借鉴。 读完《“扫一室”与“扫天下”》,结合课文最后一句话“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设计这样的练习:陈蕃“沉思”起来,你觉得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想一想,在课文后续写一段话,注意对照课文中描写陈蕃“生活懒散”的词句,把内容写具体。这个练习目的有三,一是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二是促进语言迁移运用,三是启发学生养成在联系中展开思维的习惯。 总之,课堂练习要合目的性,要讲究练的方式和策略,使其能真正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服务,为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服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51d1929a5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