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

时间:2023-05-07 18:09: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3及其影响2在后世的主要表现

一、孔孟的异同:

相同点:

(1) 他们都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即道德人格教育。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



(2) 孔子与孟子都推崇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 孔子注重道义之乐,孟子主张仁

政,其实仁政就是礼治,因为仁是最高之德,所以仁政就是最高的礼德。

(3) 孔子注重道义之乐,自然之乐,而孟子对自然之乐不但赞同,而且主张普及。

(4) 孔子虽重礼、乐,反对人的性情是陶冶的功效,但也不忽视自然和人生关系的重要,

与孟子重视利用自然以陶冶性情的功用无区别。

不同点:

(1) 孟子与孔子相比,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接在一起。孔子

认为人性非全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孟子认为人性是全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养和扩充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人人都可以为善,人人都可以为尧舜。

(2) 孔子注重言行,重视感情的陶冶。孟子则认为知言可以辨别理性的得失,常将知

言对举,特别注意意志的锻炼。

(3) 孔子强调仁礼,是个人修身的必须,而他也最乐意春田宴乐。孟子强调的仁是王

道,爱民,是一种实现称霸野心道路的治国方式。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4) 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这与孔子的人生经

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孟子则不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5) 孔子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

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孟子则不同,。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二、老庄的异同:

相同点:

1. 道” 为世界万物最后根源和具有超验性质的观念。

2. 庄子是继承了老子的衣钵,并做出了自己的发展。因此,庄子与老子的最大的相同之处

便在于此了。

3. 社会批判的立场和返归自然的社会理想。 老庄的对当时社会的态度比较一致,即老子与

庄子同样都对当时的社会采取批判的态度,对社会充满了怀疑与不满,对时局的无常,对于百姓的疾苦,都是切身体验的,因此对当时社会制度必然是充满忿恨之情。这一批判的锋芒,主要是指向两个对象: 一是当时的统治者,一是为当时统治者推崇、采用的儒家思想。 摘自《老庄异同论》崔大华,河南省社会科学


不同点:

1. 老庄思想的不同之处从目的上来说,一个重心在如何治世,一个重心在避世。

2. 哲学上来说,庄子与老子最大的不同是从《齐物论》开始的,老子没有齐万物,齐是

非的思想,这是庄子对老子思想的最根本的改变。

3. .老子的与庄子的差别: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说庄子的道是主观唯心主义

的,而老子的道则更近于唯物主义,差别也就是在此了。不过,庄子的道未尝没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但最大的差别实在是庄子的道与我为一,人的主体也成道的一分子,这是自然主义的思想,而在老子的思想里,道更多地表现为规律性的东西,而人在道之外。 4. .老子站在人的立场上看,人要顺道而行,是守道。而庄子站在的立场上,站

的立场上看,则万物莫不相同,从而变成了相对主义了。

5. 在老子的哲学里,主体与客体是比较分明的,而庄子的哲学里,主体与客体就没有分别

了。因此老子讲守道,而庄子讲得道。庄子也讲守道,而老子却不讲得道。

6. 老庄在人生观方面的不同。 老子的人生观是谨慎处虚,不妄做为。因为老子的道更近

于柔弱的一面,所谓柔弱胜刚强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十六章》这种静的段向实在是老子的主张,动虽然也是道之动,但是动最终还是要返的,即返回道的本真状态,只有静才能常保不变,只有卑下才能才保不变,所以老子的人生观,是谨慎处虚,不妄做为。 庄子的人生观是坚决出世的,他最想往的人生状态就是得道真人的状态,绝对自由,水火不侵,庄子主张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秋水》,在世俗中游戏,虽然形不自由,但心却自由。这是庄子的人生观。

三、儒家与道家的异同:

(1)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

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 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 (2) 人性论比较。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

人性不能臻于完美,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

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 家的人生观,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 思维方法比较。儒家的思维比较肋近现实人生,哲学的思考不离人伦日用;道家的思维

弘通开阔,调想于天地之先、六合之外,探究于生死之际、是非之上,思辨性极强。所以儒学的社会道德学发达,道家的自然宇宙学发达.换一种方式说,儒家长于实学,迢家长于虚学。

(5) 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儒家的治国有为是指:导之以镕,齐之以

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道家不然,其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毫无所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最后要达到皆有所为的目的,无为的要求只是;一不违背事物自然本性而强行妄为.二不违背公众意愿利益而膨胀私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568a62893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