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理解、背诵两首古诗,体会汉语的韵律美。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品味古诗的写作手法及特点,如在叙事中抒情、互文、引用典故、对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目标1、2 难点:同目标3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 教具使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看一组图片,在看图片时,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朗诵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十五从军行》 2介绍关于“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一.检测 1.谁能读准下面的字 冢 窦 雉 葵 舂 羹 贻 2. 解释下列字词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望去。 松柏(bǎi):松树、柏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野的 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糊状的菜。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洒落 。 3.朗诵古诗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本首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 三.自主学习 1.根据注释同桌互译课文 2.关注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的情感波动。 提示:(1)、战争结束后归途所想:家里有阿谁? (家里还有人活着吗?谁活着?父母呢?兄妹呢?或者……) 人物心情如何:道逢乡里人 (逢人便问,心急如焚) (2)、回家所见:远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人物心情如何: 悲伤 寂寞 孤独 无奈 (从军生活的苦衷无人倾诉,无人能够给他亲人般的安慰,诗人无语) (3)、人物行动: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行为发泄内心的不平静,也只能自己煮饭) 人物心情如何: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思维一时停顿、内心受到巨大的打击) 3.关注诗人眼中景 问题启智——全诗给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1、诗人眼中景物—阅读区间定位在4---8句诗 2、塑造的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 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3、景物特点———荒凉寂静 无人踪迹 (塑造了哀景) 4、与人物对话,寻找历史与现实对照产生的内心共鸣 思考:这个时候最易产生对往事的回忆,请你想像一下,人物可能想到的生活。 回忆离家时设宴送行的场景 5、情感高潮——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老泪纵横 茫然不知所措) 6、人生感悟: 为之垂泪,为之震撼,为之担忧 (抒发了哀情) 四.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归纳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主旨 1、以哀景写哀情,情景交融 2、运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画面图景 3、语言朴实,情真意切 (乐府诗的特点之一) 4、叙事为主,辅以描写、抒情,故事性强 (乐府诗的特点之二) 5、创作风格——现实主义 (乐府诗的特点之三) 主旨: 通过写一个老兵战后归乡的所见所闻,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不幸遭遇,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抒发了老兵内心的复杂情感,引发读者对老兵的深切同情。 五.课堂小结 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喜欢本诗的哪一句?说出为什么? 六.作业 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故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57e6c19f242336c1eb95e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