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关照下的杜甫诗作《月夜》解读 作者:汤美仪 来源:《牡丹》2018年第23期 本文从“明月思妇”的文化意象、“母亲与妻子”的双重形象塑造、夫妻风怀诗的题材和“情是何物”的诠释、“曲笔”艺术特色等角度切入对《月夜》进行解读,并加入文化思辨因子,尝试对杜甫诗歌做出新解。 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6月,长安陷落,唐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7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8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在某个月夜作下此诗怀念妻子:“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明月”与“思妇”的文化渊源与性别政治结构 杜甫在书写这些怀念妻子的诗篇时,往往都会写到“月”。宋代的诗评家葛立方已经注意到这个现象,他指出:“月轮当空,天下之所共视,故谢庄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子,盖言人虽异处,而月则同瞻也。老杜当兵戈骚屑之际,与其妻各居一方,自人情观之,岂能免闺门之念,而他诗未尝一及之。至于明月之夕,则遐想长思,屡形诗什,其数致意于闺门如此,其亦谢庄之意乎?” 宗白华分析《周易·离卦》,他认为“离”就是“明”,明亮;而“明”这个古字一边是“月”,一边是“窗”。月亮照到窗子上,这就叫做“明”。这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创造。从这个角度来说,《月夜》这首诗由妻子形象所展现的月下丽人图,最早就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浪漫情歌《诗经·陈风·月出》,朱熹说这是一篇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词。男子作为咏叹的歌唱者,他已深受相思煎熬的苦恋,发出怨情,他以恋慕不舍的目光遥相凝视,所以就把他所思念的女子幻化为一尊月光笼罩之下散发着晶莹光泽的影像。人月交辉,凸显为黑色的夜幕中鲜明夺目的图景。而这其中所呈现的“明月相思”这一种女性造型的关联模式,从汉魏时期就能找到依据,“月”与闺怨或女性的相思一体共生,难分难解。例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日黄昏而绝望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后有曹植《杂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还有曹丕的《燕歌行》等。在衬景方面,都表现出由黄昏、月夜或明月、高楼构成了一种典型的闺怨情境,并借由月的圆满和人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事实上,“明月”和“思婦”这两者相关联的原因,不只是艺术技巧上面的对比效果,更蕴含了父权中心思想体系的性别政治结构。《仪礼·丧服·子夏传》规定女性要遵从“三从四德”:“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大戴礼记》中又规定了女子的“七去”条目:“妇人七去: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7a7417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