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够准确地选定研究对象,熟练运用合适的方法与手段,有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学、规范地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教师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师素质,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 一、倡导终身学习,培养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自觉性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自觉性,说到底,就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是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学工作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活动。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教学研究的关键。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到: 1.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掌握先进的理论,提高科学素养。 2.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动向,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念。 3.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教研教改等活动,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从别人的研究、讲座和讨论中学习新方法、新策略。 4.记读书笔记,写教育叙事,将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并不断反思,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重视课题研究,增强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针对性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最好办法就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形成长期的研究方向。课题的确立和申报要坚持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着力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难题。由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科研经验、较强组织能力的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课题,分课题和子课题,负责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人员搭配要合理,要考虑到人数、职称、专业、经验等因素。进度安排要合理,应分阶段出成果。课题组成员应主动按计划进行学习、研讨、听课、交流,使课题研究活动日趋正常化。学校应参与指导课题实施的全过程,定期召开各课题成员会议,重温课题实施方案,要求各课题组从较小的方面切入,对照要求,踏踏实实开展实验研究,定期汇报活动开展情况并对阶段性成果进行交流总结。 三、优化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时效性 课题研究需要教师间的相互合作和支持。有效地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是课题研究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应改进备课模式。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共同成 长,使学生享受到公平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以下是一套新的可操作性强的集体备课模式:备课组组员独立备课→主备教师写出完整教案(制作电子稿)→主备教师说课(说目标设置,重难点突破,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环节和结构等)→组员讨论→组长把关→教师定案→主备教师“演课”(演示重点教学片段)→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微调使用。其次改进听课活动:提前发出听课通知,要求听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写出详细教案做到有备而来;听课前进行研讨,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及思考最多的问题,做到研而有底;活动组织者就教师的讨论进行梳理小结,聚焦不多于五个“关键问题”,要求听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并确定自己的课堂观察重点,做到研有所重;在听课过程中比较自己的课堂设计和其他老师以及执教老师上课情况的异同,做到听而有思;课后讨论围绕自己所关注的重点,做到思有所言;最后写出教研反思,做到言有所录。这样的活动每学期至少要进行一两次。 四、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科学性 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指导问题。因此,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校本培训具有培训指向的针对性,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培训时间和内容的灵活性,培训工作的常规化、全员化和持续性,培训成本的经济性,可以解决工学矛盾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教师培训形式。除了在日常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中进行“以课代训,以赛代训,以研代训”的培训方式外,还需聘请高校教师和专家或优秀同行到学校结合学校的实际问题传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在此过程中引导教师发现教学活动中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培养教师正确选题,进行课题论证以及制定切合实际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的能力。同时就如何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数据、进行实验和教育反思等进行指导。其次引导教师与同事、学生以及校外专家之间进行交流与协作,促使教师真正在教学中反思实际问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学校还应建立教科研帮扶制度,由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帮带其他教师,严格按照计划和具体方案进行教学研究,成人人搞科研的良好局面,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a197b411d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