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之情境化教学 教育案例之情境化教学 所谓情境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绪色彩,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采用情境化教学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在多年的教学中,我经常将情境化教学引入课堂,下面我对情境化教学的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分析: 一、将知识点的记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案例:对于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生理作用,学生只是在硬性的记忆,怎样能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真正了解其生理作用的含义,我巧妙的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我讲解作用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在天冷的时候容易困呢,还是在天热的时候容易困呢?”学生一听很自信的答到:“当然是天热的时候容易困了”,我随即引出甲状腺激素的第一个作用: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激素在天气寒冷时分泌多,利于升高体温)。之后我再追加一个问题:“如果给蝌蚪饲喂大量的甲状腺激素,蝌蚪会变成什么呢?”学生们一听,积极的讨论起来,有的说变成大蝌蚪,有的说变成大青蛙,我神秘的一笑,提高嗓门说,请听正确答案:是变成小型青蛙,学生一脸疑惑,怎么能是小型青蛙呢?我随即引出甲状腺激素的第二个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而且侧重的是发育。我解释到,给蝌蚪饲喂大量的甲状腺激素,蝌蚪发育的快,长的慢,生长主要依靠生长激素,导致变成了小型青蛙。通过这种方式的讲解,学生只要一想到我的例子,就会直接推出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达到了更强的记忆效果。 二、巧妙引用经典诗词、谚语,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案例:“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群落的次生演替;“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的种间关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吃与被吃的捕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诗词和谚语,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也会使学习记忆时间更长。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课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把相应的知识点记忆很久。三、>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有关的逸闻趣事,会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案例:在讲解《伴性遗传》时,引入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物理学家道尔顿的故事:道尔顿在圣诞节给妈妈买了一双“棕灰色”的袜子,妈妈看到袜子后很惊讶的对道尔顿说:“你买一双樱桃红的袜子,让我怎么穿出去啊?”道尔顿感到很奇怪,袜子明明是棕灰色的,妈妈为什么说成樱桃红呢?他又去问弟弟和其他人,除了弟弟和自己看法一样,其他人都认为袜子是樱桃红色的,道尔顿因此成为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任何理论的诞生,背后都有与之有关的故事,因此,教师不要仅仅局限于理论学习,还要对相关的科学史、科学人物进行了解,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也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增色添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a31311a24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