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人生活的时代探究诗歌的内涵 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有李白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有以杜甫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脍炙人口。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则略显沉重,似乎不是那么脍炙人口。不过,这些着眼“苦寒”的诗歌,却包含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关心社会发展的“史诗”级“诗史”现实意义。 一、“苦寒吟”诗歌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苦寒吟”类型诗歌,其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一种形式。这种诗歌主要是以描写穷困的百姓生活,来批判“苛政”或者统治阶级的腐败。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例如《魏风·硕鼠》中以老鼠比喻贪官污吏,《小雅·采薇》以风雪比喻战争对社会的破坏。 在唐代,“苦寒吟”被赋予了唐诗这种新的生命形式,唐诗的繁荣为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诗圣”杜甫创作了“三吏三别”《哀江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与之相似的还有白居易、孟郊、皮日休等诗人的很多诗歌。 唐诗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发展,其实和唐朝的国运是分不开的,每当唐朝处于盛世时期,诗人的诗便非常美;每当唐朝走下坡路的时期,诗人的诗便非常苦。王勃可以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盛赞美景,是因为作者身处国运亨通的初唐。同为“初唐四杰”的骆宾王却写出“一抔之土未干”“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天下”,那是因为作者身处武则天称帝的争议时代。 李白大部分诗歌都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超凡脱俗, 是因为他的人生,大部分时间正处在唐朝最繁荣的时期。到了李白的晚年,也会写出《战城南》《关山月》等感叹社会悲苦的诗歌。而杜甫、白居易、孟郊等人,则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的阶段,写出的诗歌则大多是现实主义、反映人民悲苦的主题。 而到了晚唐,皮日休的诗歌多为同情人间疾苦,悲愤乱世,借物讽喻。晚唐以皮日休为代表的讽喻诗派的兴起,也跟当时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以及黄巢起义之后,唐朝中枢权威衰微、藩镇兼并混战、民不聊生的悲惨社会现实有关。 唐诗正是折射当时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唐诗由初唐的华丽美文,逐渐变成了晚唐苦寒悲伤之文,正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运由盛转衰的真实写照。所以“苦寒吟”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以诗歌的形式真切记载了大唐盛世的衰落史和消亡史。 二、“苦寒吟”类型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苦寒吟”这类诗歌看似简单,实则饱含凄苦,描写出了一个满是伤痕的贫穷世界,借此警示后人。例如白居易《卖炭翁》《村居苦寒》等,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其他诗人也有类似的诗歌。这些诗歌反映社会悲苦,被划分为现实主义诗歌。 三、唐代“苦寒吟”类型诗歌对后世“诗史”的影响 唐代《苦寒吟》等诗歌,影响了唐末讽喻诗流派。讽喻诗主要成员有皮日休、聂夷中、于、曹邺、杜荀鹤、陆龟蒙、罗隐等人。他们的诗歌反映阶级矛盾,因而在当时诗坛上形成了一个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特征的诗歌流派。 这种影响延续到了后世的诗词当中,例如宋朝张俞《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元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等等名句。这些诗歌作品大多数是以同情民众的疾苦,揭露社会腐朽昏庸为主题的,彰显的是诗人的家国意识、忧国忧民心态。 四、总结 《苦寒吟》等现实主义诗歌通过描写百姓的疾苦,批判“苛政”,警示了后人“苛政猛于虎”的危害。同时,杜甫、白居易、孟郊等诗人,心怀百姓,着眼现实,忧国忧民的诗人情怀,为后世的知识分子做出了榜样。这些诗歌,传承和发展了自《诗经》而始的现实主义诗歌精神,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b42f81d5b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