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趣味”走向“探究”的蜕变

时间:2023-05-06 13:03: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趣味走向探究的蜕变

以前,总希望把自己的课上得有趣、有意思、学生喜欢,所以设计时往往以游戏为主,或以热热闹闹的视频为主。如在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片段: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吗?

生:喜欢。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村长分饼的故事。小羊最喜欢吃村长做的饼。有一天,村长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羊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的1/2分给懒羊羊,再把第二块饼的2/4分给喜羊羊,最后把第三块饼的4/8分给美羊羊。懒羊羊不高兴地说:村长不公平,他们的多,我的少。师:孩子们,村长公平吗? 1:不公平,美羊羊分得的多。 2:公平,因为他们分得的一样多。

由公平不公平引出课题。这是我三年前执教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课,当时还获得了诸多好评。现在又重新执教了一遍,感悟很多。片段:设置情境,提出猜想。

师:同学们,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能说说它的内容是什么吗?

1:整数除法的性质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师:前几节课里,我们学习了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谁来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a÷b可以表示为a/b,因为分数与除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a÷b可以表示为a/b

师:那根据我们刚才复习的这两个知识点,你有什么新的猜想吗?(学生脸上出现困惑的表情,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生1:老师,我想整数除法的基本性质对分数是否也同样适用呢?

2:整数除法有这样的基本性质,除法与分数又有这样密切的关系,那我猜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是否也不变呢?

3:我的猜想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的猜想真大胆。(大屏幕出示猜想)接着由学生活动验证猜想。

这次设计,我从注重课堂上花哨的趣味变成了让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数学学习的首要环节就是会提出问题。提问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是独立思考的开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从目前学生状况来看,在学习中,很少有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或者说根本不会提问题。仔细调查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不想提问题,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一些胆小的同学,他们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是不是简单了?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2.有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表达。有时他们也会有很多的问题想问,但总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或者辞不达意。


3.还有一部分同学不知道怎么提问题,也就是说根本不会提问题。

知道了原因所在,就要对症下药,引导学会学会提问题、学会思考,让学生想问、会问,进而学会探究。

一、鼓励学生要大胆猜想、大胆怀疑,有疑问时想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接触新的知识时,往往心里都会有一些困惑,这时我们要抓住时机鼓励同学们大胆提问。特别是一些胆小或很少提问的同学,只要他们能够提问,不管问得好不好,都要称赞鼓励他们。有些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这时要耐心、适当地进行引导,不要让他们有提不好问题而尴尬的感觉。对能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好的问题的同学要充分地肯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大胆探究,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长期坚持,就一定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就能使同学们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并能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问题。甚至还要鼓励同学们敢于向一些规律、定律挑战,养成爱问为什么习惯。

二、学会提问方法,让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

1.鼓励猜想,提出问题。在新课导入的时候,借助旧知,引导学生展开猜想,提出数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就可以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学生通过剪拼、数格子等方法验证结论。 2.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场景图,组织学生观察,提出自己想问的数学问题。这样借助揭示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并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了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

3.自学课本,提出问题。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充裕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

4.类比知识,提出问题。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是学生构建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有比较才有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特点,组织学生比较异同,沟通知识联系,让学生在比较中观察,在比较中思考,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e85233d02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