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汉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 作者:胡斯嘉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15期 胡斯嘉 (武汉大学国际交流部,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高校越来越重视教育国际化问题,这无疑为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武汉大学历来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并已实施多项举措推进这一工作,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从多方面全面分析武汉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武汉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76-02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全球掀起一股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各国高校开始实施教育开放策略,国际范围内教育资源共享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时代特征之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通过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系统优化培养出一大批具备综合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教育国际化方面,中国高校仍处于劣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应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对于中国高校,面对挑战与机遇,应重视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并采取相关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二、武汉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高校就开始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武汉大学等重点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始对外开放的高校,也是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先驱,并长期活跃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舞台上。具有国际化办学历史传统和良好基础的武汉大学,通过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正在朝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努力迈进。武汉大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师生交流项目。过去10年来,武汉大学与世界各地多所大学签订了师生交流协议并建立合作关系,为选送优秀的师生赴国外进行短期进修铺平了道路。师生通过参加这种项目,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个人经验,同时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2012年,武汉大学执行了60多个学生出国交流项目,选送了4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国外高校学习和交流,其中包括德国歌听过大学、法国巴黎十一大、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等名校。同时,为推动双向交流,武汉大学自2006年开始每年举办全英文授课的“珞珈国际夏令营”,其在参加人数、活动的规模、涉及的国家数量上在全国高校中都是少有的。 2.建立联合培养项目。目前,我校已与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联合开设中外联合培养项目30多个,每年向60多所世界著名大学选派交流生。近年来,先后开办中法金融工商班(法国鲁昂高等商学院)、中法物理2+2班(法国里昂一大)、德法班(德国马尔堡大学、萨尔大学)、中新电气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英阿伯丁大学班、中加滑铁卢大学2+2班(资环学院、遥感学院)、中英邓迪大学3+1+1(土建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学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中德伍珀塔尔大学班等。通过这些联合培养项目,武汉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经历、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携手世界名校联袂打造“尖子生”,在经费和渠道上大力支持学生在读期间就拥有在世界名校学习的“第二校园经历”。完成联培项目的学生多数被其他知名高校录取继续深造或成为知名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员工。 3.引进国外优秀师资。国际优秀师资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来,武汉大学抓住国家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大好机遇,积极参与实施“千人计划”,引进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外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近2000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其中从事专业教学的外籍教师占90%以上。这些专家学者多来自发达国家,在武汉大学相关学院和研究中心从事短期或长期教学,参与科学研究或行政院长等工作。 4.搭建联合科研平台。国际科研合作机构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把握国际前沿动态人才的最佳平台。武汉大学借助活跃的国际交流,组建国际科研合作机构,着力打造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近年来,武汉大学着力打造了十多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例如,武汉大学ABSL-3实验室、中法无边界实验室、武汉大学-耶鲁大学医学海外人员开放实验室、武汉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地球空间信息联合科学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科研平台对于促进武汉大学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培养世界一流的科研人才意义重大。 5.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昆山杜克大学(筹)由杜克大学、昆山市政府、武汉大学合办,获教育部正式批准,是一所非营利性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根据计划,学校将于2014年以武大和杜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形式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规模约300人,到2024年三期建设结束时,将向在校数千学生提供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工程等领域的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学历和学位教育项目。昆山杜克大学将引进杜克大学的高水平课程体系和跨学科教育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和武汉大学的学科优势,建成一所新型的国际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依托国际化的教学环境,昆山杜克大学将致力于提供这样一种环境,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面发展人才。 三、武汉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参加人数有限。尽管武汉大学开展了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交流项目,参加这些项目的学生人数仍然有限。以短期交流项目为例,武汉大学每年出国交流的本科生人数为400人左右,这仅仅占学校本科生总人数的5%。在西欧发达国家,这个比例通常会到达20%~30%。另外,武汉大学学生出去交流参加的活动比较具有局限性。例如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国际学术组织的活动或参加国际竞赛的机会依然稀少。 2.各方积极性不高。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很少为各方带来很明显的利益。因此,各个学院和很多导师对于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性不高。如果缺少相关的学院和教师推动这些项目,那么这些项目就无法持续开展下去。另外,在校学生有时面对工作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出国交流的机会,因为他们可能因此错过一个国内的好工作,而且出国有时对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费。 3.培养能力的缺乏。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于学校的培养能力。在这方面,武汉大学有待提高。首先,有些教师缺乏国际化视野以及掌握一门外语的能力;其次,在校的高水平专家人数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优秀人才还不能满足学校国际化办学的需求;再次,目前学校为本校中国学生和国外交流学生提供的全英文课程有限,全校只有很少的几个学院的几个专业实施全英文授课,课程的国际化内容有限;最后,学校的国际化管理水平,如职能部门与学员间的协调工作有待加强。 4.缺乏国际科研平台的深入合作。武汉大学一直立足高层次人才培养,搭建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学院和职能部门也积极推进合作平台的建立,武汉大学目前已成立了10多个此类平台,但总体而言还缺乏深层次的合作。有些已成立的国际联合科研机构成效不显著,未能取得重大突破,无法申请重大项目,合作形式比较简单,如联合举办会议、合作发表论文等。 四、武汉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和途径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已成为当今国际上教育政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条必经之路。 1.增强国际意识。教育国际化与国际性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这需要学校从国际化角度制定教学方针以及开展教学。因此,武汉大学应该充分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为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培训项目,让他们感受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提升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国际化意识。 2.提升职能部门的工作能力。国际人才培养项目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学校职能部门,特别是国际交流部。因此为保证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和相关措施的实施,相关职能部门的员工应接受专门的培训,学习国外大学的先进管理理念,积极推进开展各类合作项目,与学院保持有效沟通。此外,国际交流部应调动各院系和老师的积极性,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与国外知名高校或机构建立联系。 3.构建国际化教师队伍。国际化教师队伍的构建对于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国际视野和经历的教师有助于教学和科研国际化的实现。武汉大学应通过有利的方针和机制改革,引进更多国外知名的优秀专家学者来增强学校的教学能力,并鼓励本校教师走出国门,接受国外先进知识与技术的熏陶,并与相关领域的学院保持联系,争取建立长期的合作共赢关系。 4.提供全英文课程。造成武汉大学学生交流项目人数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缺少全英文课程。来我校的交流生往往存在选课的问题,本校的中国学生也面临英文授课少的问题。因此,武汉大学很有必要加大对原版教材的引进,推动双语教学,改革现有课程体系,鼓励院系设置更国际化、更科学、更合理的课程。同时,学校还可开设与国际化挂钩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如外国文化、国际经济、跨文化交流等。 5.大力发挥国际化研究平台的作用。过去的十年里,武汉大学搭建了多家国际研究中心和机构来深化科研合作,共创研究成果。这些平台应在高水平人才如博士的联合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主旋律,也是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经之路。下一步,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武汉大学应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下,加强更广泛学科领域的国际化教育,增强其教育潜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知名大学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胡斯嘉(1988-),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武汉大学国际交流部项目官员,研究方向:国际交流与合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21708ad7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