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信笔 作者:肖鹏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0期 摘 要:信笔是一种高度追求自我意识的书写状态,苏轼曾屡次坦言信笔而书,并以此为快,却遭到董其昌等人的批评。董其昌与苏轼所谓的信笔其实有一些不同的含义,本文以苏轼的书法为例,分析苏轼信笔的含义以及与时代的关系,强调信笔是一种自然逍遥的状态。 关键词:信笔;苏轼;尚意 信笔是指随手书写,不甚经意。在《辞海》中,“信”有“信任、听凭、随意”的义项,它是没有经过刻意的安排,纵笔所如,不受拘束,是一种高度放松的书写状态,因此,所书的作品多是兴到之笔,具有偶然性,不可复制。 书画极其讲究用笔,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夫象物比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1]赵孟頫有“用笔千古不易”之说,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论用笔》中说:“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余尝题永师《千文》后曰: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信笔二字,最当玩味。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东坡书,笔俱重落。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2]都把用笔看成书画的重要技法。然而在这里,董其昌提出信笔的危害,批评苏轼不遗余力。又说“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皆有主宰。”[2]他认为苏轼“笔俱重落”,提不起笔,是信笔的表现,又说“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则意味着偃笔 是“笔俱重落”带来的后果。这跟米芾说苏轼是“画字”很相似,大概苏轼行笔速度较慢,又好用侧锋,所以形成扁肥的字形,故董其昌说要用“悬腕”、“正锋”来破“信笔之病”。他把“信笔”理解成“纵笔”,无法收缩自如的状态。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也说:“信笔是作书一病,回腕藏锋,处处留得笔住,始免率直。大凡一画起笔要逆,中间要丰实,收处要回顾。”[3]大抵承袭米芾、董其昌之说。 笔者认为信笔强调的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和境界,苏轼并非不知用笔,他所谓的“信笔”与董其昌等人不同。他自己也屡屡自陈“信笔”,如《答陈季常书》:“自山中归来,灯下裁答,信笔而书,纸尽乃已” [4]、《答李端叔书》:“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 [4]、《试笔自书》:“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4]等等。他对此毫不讳言,并且十分自信说“吾书虽不佳,晓书莫如我”。这需要从几个方面分析: 1 苏轼所谓的“信笔”其实是一种自然逍遥的状态 苏轼受老、庄思想影响甚深,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说“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5],可见他于《庄子》深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fdd282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