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柳永的PK 熙宁4年(1071)11月,苏轼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杭州可是一个肥缺哪!苏轼在1061年参加吏部制科考试的时候,获得整个大宋一朝最高的等级——第三等,这样苏轼就获得了一种待遇,那就是在将来的任所的机会上,苏轼可以不必去那种繁难边郡任职的。因此,尽管与新法派政见不一,但是后者在对苏轼的任职上还是在按照规矩出牌,这一点,可以看出改革派的道德情操。 总是有人说苏轼被贬出京城,这是不确实的,说他被“排挤”,比较正确。 如果说苏轼被贬官黄州,是他文学创作的高潮的话,杭州,是苏轼有规律的文学喷涌的开始,是积聚。 说道杭州,我想援引今天的消息,据说有全国一百多家媒体评选“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揭晓,杭州排名第一。 没错,杭州这么有魅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历届政府一直在打文化牌。 比苏轼早三百年的白居易,除了修“白堤”,还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产;比苏轼早三十年的柳永,除了在歌舞楼台留下大量秾词艳曲,更为杭州留下了这阕“望海潮”;接下来苏轼登场,他留下了《饮湖上 初晴后雨》,十年后还将会有全面疏浚西湖,修“苏堤”的千古伟业。 这里,我对柳永和苏轼宣传的侧重点很感兴趣,老实说,我想看看哪个更厉害,文字功夫毕竟还是有一定的套路,能够比较出相互的高下来,不像张飞打岳飞,无法判断其功夫的深浅。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全词106字,先总说,不过是地当要冲,历史悠久造就的繁华;再分说,树是如何朦胧,桥是如何写意,风是如何轻柔,绿是如何丰满,自然得出结论,这里居住了十万户人家,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商业、文化最发达的城市,这是并不奇怪的。 接下来,柳永变了一个铺陈方式,继续表现杭州的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句,工整自不必说,还运用了回文,显示柳永极高的语言运用技巧,展示树、堤、涛、霜、雪诸般景象,这些景象共同构成了杭州天然的屏障,护佑了一方富贵繁华。 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夸豪竞奢,表现的是杭州的富甲天下。 这时候,人们以为柳永会继续写杭州的人文、政治,不想她又笔锋一转,又回到山川景物方面来了,“三秋桂子”与“十里荷花”展现了柳永出类拔萃的炼句功夫,这是一个文人做到极致的绝技,妙手偶得,不露痕迹。 接下来柳永描绘了繁华杭州的和谐:羌管在晴日里响起,展现是多民族融合的温馨,采菱的谣曲在夜幕中流淌,老人小孩怡然自乐,柳永笔下的杭州分明就是桃花源了。 大概是前面的叙述稍嫌文弱,柳永叙写了一个高官在千骑拥卫中出行的场景,柳永想象这位高官定然会将如此美景画成卷轴,带回京城,让君臣共同欣赏,赞美。 柳永大概是喝了一些酒,在美女娇娃的身边写下此词的,在分说的部分逻辑上不很清晰,结尾的气势上稍嫌不足,却仍然把杭州的繁华描写得尽态极妍,纤毫毕露。它无疑是词中的“清明上河图”。 苏轼既然来杭州,自然要和柳永PK一下下的,这是苏轼的习惯。 柳永仿佛使的是长枪,苏轼使的则是短剑,长枪和合短剑,谁能获胜?要看在哪一个场合。 苏轼写诗,用了32个字,《饮湖上 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一天一早苏轼就和友人游览湖光山色,这时,风和日丽,湖面水平如镜,日光与湖波相互映照,明灭变换,影影绰绰,就有了“水光潋滟”这个最富动感的绝妙好词。诗人和友人在湖中饮酒,兴致勃勃,稍晚一点,竟然下起了雨,又呈现出了一派水天空朦、清新纯净的景象,让人顿时感觉心神被净化了似的,产生无限美好的情感,一个水光潋滟的美丽女子,又一个山色空朦的美丽女子,施施然而至,千姿百态,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可人,说时迟,那是快,诗人灵感迸发,还有一个与西湖同姓的西施,她们是多么惊人地相似啊!“西湖比西子”的妙喻,把人人都能够说出,都想说出却没有说出的最合理的赞美由最有资格说出的苏轼表达出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多情的人、有着平等观念的人、尊重妇女的人,他有着典型四川好男人的优点。 这首诗在中国人的心里尤其是中国文人的心里有着极高的位置。《大英百科全书》在介绍西湖的得名时就是用了苏轼的这一首诗。诗文一出,所有描写西湖的诗人就失业,或者成为小丑,就如同最近传说的某先生不敢到曲阜去搞签名售书一样,谁敢在关公面前耍大刀呢? 当然,柳永和苏轼的PK,前者着力于面——杭州的各个层面;后者专注于点——只写西湖;前者策动千军万马,奔腾于笔下;后者则一骑绝尘,百万军中取上将头——如果要从点击率来说,苏轼大胜。 柳永和苏轼的PK,各人为杭州交出了一份令人拍案称奇的文化名片,但同时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恶果,词和诗不胫而走,后来传到金国,引起金主垂涎,遂发动南侵,最后灭亡了北宋,这给了后人一个巨大的教训:一个弱小的人、民族、国家是万万不可炫耀其富有的,正如俗语所说,财不露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078be9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