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课诗词赏析

时间:2022-08-17 18:05:2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热,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一、理解性默写

1. 本诗中表现从征历时之久的诗句是 2.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

3.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二、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BE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素: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E.此诗与《采薇》同为战争题材的诗作,都表达了归途中急切、担优以及回家后发现家中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 解析:B:“侧面写出”不正确,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E:“都表达了回家后发现家中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错,《采薇》只描写了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三、诗歌内容理解。

1.“十五”“八十”是夸张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在兵役严苛的封建社会,这首《十五从军征》里道不尽的心酸与批判。

3.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6分)

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家归不得,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兔子、野鸡;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孤苦无依、内心哀伤;春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谁,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每点2分) 4.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能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象,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或:多侧面地分步骤地传达出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不断加深的过程)

5.诗歌的主旨:《十五从军征》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 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知识梳理

一、原文再现: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参考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看着永远也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

想着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

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中考集锦 (一)理解默写:

1.本词选自《稼轩长短句》“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牌名题目 2.表达该诗主旨的诗句是: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千古兴亡之感,不尽愁绪和感慨的句子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4.词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井战而胜之的句子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二)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A.“南乡子” 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的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三)内容理解:

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答: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答: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答: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答: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6.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7.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8.“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

答:“中原地区”或“中原”或 “中原大地”或“中国”。


9.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答: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10.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答: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10.赏板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11.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标榜了孙权的英雄形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12.“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了杜甫的哪联诗句?此句在本词中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北固山下临长江,词人登临北固楼,遥望故国神州,满眼风光之中自然有滚滚东流的长江,所以是实景描写。2分)同时,词人由眼前的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有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2分)所以此句又暗指(比喻)时间的流逝(词人思绪的飘飞),也是虚写。

《过零丁洋》

一、原文再现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整体把握

此诗是文天样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什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赵兵勤王抗元,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食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联,历经艰辛危苦。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三、中考集锦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经科举考试而走入仕途和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1)儒家经典

3.(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2)“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势危急和身世坎坷,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到自身艰辛危苦。 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牌”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2)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5.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6.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的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萍”, “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7.对名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进行赏析

内容: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表现手法:巧用双关语,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思想感情:有当初的惶恐,还有现在的零丁,心中万分悲愤。 8. 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试说出其含义,并体会它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含义:人难免一死,但要有气节,要为国而死,才能名垂千古。感情: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0. 《过零丁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原文再现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二、整体把握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这由盛转衰过程的真实写照。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和评判。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三、中考题集锦

1.该曲的主旨句是什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体会一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妙处。

句中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3.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不是,由“兴,百姓苦;广,百姓苦!”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4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费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滑给入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5.这首散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表现了诗人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10b3ff3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