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言语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10 06:32: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过程设计

印江第二中学 田军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比喻的修辞技巧。

2.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写景文言文的精妙,并培养欣赏自然的兴味。 3.学会观察自然、亲近自然、描绘自然、感悟自然。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整体含义和情感,体会其写作手法在传情达意上的作用。 2.难点:感悟背后的,领悟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

导入语:月,撩人心扉,伤人情思,弄人神绪;可夜色围绝苍穹之时,月又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神情为之而动,心作为之愤然。月夜无伴,寂寞却如蛛丝围困躯体;月夜无伴,希望却如星火脆弱无力。于是,李白月夜举杯寄愁苦,杜甫月夜托乡愁,佩弦荷塘解彷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明确: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你有何感受?

明确: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明确: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欢欣、喜悦、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低沉、失落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兴奋、惬意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4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吾两人者耳。”

明确: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5)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他们的心境如何呢?请划出相关语句,并结合写作背景,说出你的理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35cdb477d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