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历史—读高华的《革命年代》

时间:2023-03-11 07:28:0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不一样的历史

——读高华的《革命年代》

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 杨富丁257400

第一次看到高华这个名字是在读杨奎松的《谈往阅今》之时,据杨先生《悼念高华》知,高华先生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领域有崇高的学术声誉,是位有见识、有独立思想的历史学家。出于对高华先生的好奇和敬仰,也是出于丰富自身学养、过有意义阅读生活的需要,我在“当当网”上购买了高华的《革命年代》,其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想给我极大的震撼。

笔者摘取书中与我们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不同的观点和对开阔师生知识视野有所裨益的见解与诸位共享。

1.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独特见解

近代以来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的问题上所形成的的占压倒优势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和选择方式,严重阻碍了中国变革的全面展开,使得中国文化的重建难以实现,不能构成现代化的支持条件。虽然在西方世界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儒家社会在19世纪末已不可避免走向崩溃,然而在引入西方制度、观念的过程中,由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和选择方式的广泛影响,儒家社会的基本内核扔保存了下来。致使产生了新形势下儒家传统社会的变形形式:儒家内核加现代化外装。在这种社会形态中,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结构仍旧十分顽固。政治上的分权制衡与制度建设无从实现,市民社会和全面的市场经济难以健康成长,排斥意见多元和思想自由的独断性的意识形态仍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作为这一切的必然结果,传统中国人的国民性无法得到根本改造。

在高中历史教科书《西学东渐》这一课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作为近代中国先进思想介绍的,对其评价基本上只有积极作用。这样很容易让学生陷入思维定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冲破了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这种思维定势让学生无法接受不同的观点和言论,危害甚大。在教学中把高先生的见解介绍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定势会悄然改变,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在高考中面对颠覆教科书中阐释片面、观点陈旧的内容时,不会感到茫然无措,甚至盲目抵触。

2.对五四激进主义的深刻思考

简言之,五四激进思潮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全面危机的反映,迫使中国走上全面变革的道路,有其正当性,这就是从思想革命到政治革命,再到社会革命,以求建立一个能自立于世界的现代民族国家。问题是,在达成这个目标后,这几种革命渐次向更高阶段递进,进入到不断纯化思想的精神价值领域的革命,由此再带动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和思想革命。从此生生不息,不断革命。这必然带来另一个问题:在激进和更激进的上升中,激进主义的革命政治可以进入一切领域,从而阻滞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谈到五四文化时,我们常常会提到五四激进主义的影响,但大都是蜻蜓点水,对其积极意义和和负面性问题不去深入思考,历史课堂缺乏了必要的深度。高先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为我们打开了的历史的纵深,为我们深度思考历史问题指出了方法,即放宽历史时空视野,从长时段观察历史的脉动,理解生活世界与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让思想跨越时空的限制而在历史与现实中驰骋。中学课堂不同于大学课堂,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深度问题的把握要依据课标、考纲、高考要求、学生实际进行灵活掌握,竭力避免“过深”和“过浅”两个极端。

3.“灰色的历史观”和“新实证主义”

黑格尔称,历史是“灰色的记忆”。即如有的史家所论述的:人类生活,人的性格和思想,人们的社会活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那么单纯……那样容易地被转换成这种或那种简单抽象的角色符号和概念化身。


‘灰色历史观’反对在历史分析时‘忘记’那些互相冲突的资料和观点”,在对重大现象研究中故意回避事实,只进行概念的推理和演绎;“灰色历史观”强调吸取其他社会学科的资源,同时注意运用的范围和界限,防止滥用社会科学方法,以至过度解释,深文周纳,而主张研究者在运用社会科学概念时不露痕迹,“润物细无声”所谓“新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就是要避免“宏大叙述”对研究的支配,克服在资料选择上的价值判断,重视对各种史料——包括内容上互相冲突的史料——的收集、鉴别和广泛地运用。“新实证主义”也强调对历史细部环节的注意,宏观叙述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需要的,但更应通过细部研究来反映事物的特性。注重从事实出发而不是概念先行,运用各种分析框架又不固步自封,强调总体把握也重视历史的细节和差异,显而易见,这些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当代史都是极为重要的。引自姚大力:历史学失去魅力了吗?》《学说中国》,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191195196页。

高先生主张一种中立、客观的历史观,即“灰色历史观”,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精要的阐述。以此反观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把历史事实或现象简单化、符号化、标签化扔大行其道,复杂生动的历史被切割成干瘪的背景、过程(内容)、影响,很多教师的教学扔没摆脱教材的束缚,对于与教材结论相冲突的观点,他们还是有意回避。这样的做法违背了“灰色历史观”,也违背了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观,更与新课程高考相距甚远。高先生主张的“新实证主义”不同于“实证主义”,能够成为我们认识、分析历史现象的新的工具,指导我们“史料教学”时要克服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探究历史问题时要避免研究的“碎片化”;宏观把握历史时要注意历史细节的正确。 4.观察社会的基层

过往的研究只注意上层的决策和政策的形成,对地方、基层关注很少。地方、基层更真实地反映社会的真貌和全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既有同一性,更有差异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地方、基层的观察,能反映民众的生存状态。

高先生主张观察社会基层,把基层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列入研究者的视野,开阔了学习历史的视角,拓展了史料的来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多重面相提供了新思路。受高先生启发,在讲授中国当代史时,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采访乡村或社区中的老人,通过对这些普通老人口述史的研究,来看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这不仅让学生发现了身边的历史,且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鲜活,有助于学生增进对历史的感情。

另外,在书中高先生对南京国民政府政权、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红军长征、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教育、国民党大陆失败之原因、“大跃进”运动、当代中国史料若干问题等都有发人深省的独到叙述。

高华的《革命年代》中许多文字让我们警醒,指导我们该用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过去和未来。在新课改的今天,《革命年代》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



通讯地址: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257400 杨富丁 联系电话:13589990141 Email:huangdaxian-123@

作者简介:杨富丁,男,1981生,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研究,全国历史教师教育学会会员,“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特约名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特约通讯员、《教学考试》通讯员、《中学政史地》特约编辑、《新课程报·历史导刊》编委、《考试报》特约撰稿人、陕西师大出版总社基础教育研究院研究员。近十年来为江西金太阳教育研究中心命制历史试题多套,在《中学历史教学》历史学习》《中学政史地《广东教育·高中》《新高考《中小学创新·高中历史》《教学考试•高考历史》《中学生学习报》《中学生导报·高考历史》《中学历史报》《考试报》《考试指南报》《素质教育报》《新课程报》《当代中学生报》语文报·文科综合版》《科教导报》《学习方法报·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5db83562d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