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品全集》 ——读后感 这本书收录于张爱玲一九三九年到一九九五之间的作品,包括《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心经》、《茉莉香片》、《封锁》、《倾城之恋》、《玻璃瓦》、《金锁记》和《连环套》九部小说。诉我逻辑思维能力差,小说中一旦出现众多人物,我就必然搞不清里面的关系,所以在阅读每一篇小说时,总是喜欢用笔把里面的任务记录下来,以免在后面弄混淆了各人物之间的关联。在读完整本书后的第五天才来写写读后感,目的想让自己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后能够记住多少个人物,有多少细节能够回忆得起来,也许这就读书的收获吧,不可能记住书中所有的信息,但是忘却一些后还能够留在记忆里的就是成就。 作者张爱玲这九部小说都一个共同的主题:婚姻。从《第一炉香》到后面的《金锁记》,没有哪一部缺少了对婚姻的叙述,不过最让我记忆深刻只不过几个人罢了(也许记性不好,也许是看得太快没有认认真真地品味)。《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其实在故事开始时,还是一个热爱学习、朴朴素素的女孩子,但是进了她姑母梁太太家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她不幸成为了她姑母笼络当时香港上层社会有权有钱人士的棋子,而她自己在卷入这种腐朽的环境中后,无法恢复以前的纯真和个性,就这样她成为了这个社会的牺牲品,无法体会到幸福的滋味,即便是与乔琪乔相爱,但是后者习惯了风流的生活,只是把她当为花瓶玩玩罢了。这篇小说最后也没有结果,只是在第一炉香快烧完时结束。不过我们应当知道这是一个悲情的结局。《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范柳原也是我能回忆得起来的角色,而且整个故事情节我也能够叙述出来。一个是已离婚的小姐,在家里被大家另眼相待,受尽了冷嘲热讽,一个是在社会放荡多年的单身汉,原本是介绍给白流苏妹妹白宝络的对象,却意外与白流苏发生着关系。为了爱情,白流苏不惜从上海跑到香港,即便是在当时有着战争背景的情况下。原本范柳原坐船离开香港了,但是由于日本鬼子攻打香港,因此船没有能够出海,所以范柳原只好返回原处与白流苏回合,这反而成就了两者的婚姻,在这种生死关头,见证了两者的真心实意。 一本书,一个梦。一段旅程,一次邂逅。 我一直在平淡的生活中挖掘生命的意义,在她略带忧伤的文字中探寻人性的根本和自然。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也许是经历了太多事情,使她不禁感叹:“生活既是麻烦,不如死了好。麻烦刚刚完了,人也完了。”有时不免被她的字句所震惊“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哀伤中隐约带着点矜持。 穿梭时光,经历了一次洗礼。她像个老师,为我介绍一个个关于服装,舞蹈,画作的故事;她像个孩子,爱撒撒娇,童言无忌。更多的时候则把我当成知己,“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她说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我静静地思索着,若有所悟。她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认为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我回应似的笑了笑,也许是吧。她无数次谈起她的童年,它承载着她儿时美丽的幻想,同样也有被赶出家的委屈与辛酸。我聆听着她的童年,她多愁善感的母亲,体弱多病却又天真无暇的弟弟。还有她对后母的憎恶,对父亲的抵触。 张爱玲是那么的爱憎分明,让我不由得时而叹息,时而激动,时而欢喜,时而忧愁。我不喜欢她在战争是对病人的冷漠,事不关己的样子,而又不得不同情她当时的无助与无奈。如果换作是我,也许我会更加懦弱,也许……;当她看见街边一个小男孩被警察欺负而打抱不平时,我既敬佩又不由得为她担心,毕竟那世道,还是做个太平人来得太平。 她谦虚地说自己不过是一个文字的习作者,可我认为她是人生的引导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会一直影响下去……我惭愧自己经验太少,资历太浅,不能和她聊的更多,她说对于我足够了。 有个哲人曾说过:“一本真正的巨著,在青年时期读,在成熟时期再读,还不够,该在年老时重读一遍,如一座美好的建筑物,须分别在晨曦,日午和月光下加以欣赏一般。”我想我也会永远停留于张爱玲的精神城堡,直到走完我人生的旅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6ad21f5b2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