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献综述格式参考

时间:2022-12-05 23:26: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慈善捐赠研究综述

论文第一章中文献综述格式参考,当然在这个基础上可适当简化。根据你写的题目和论文的结构分成几个方面进行综述。文献综述对目前学者关于你的论文题目分类对代表性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其研究的不足,进而凸显出你的论文的存在价值。 (一)关于捐赠行为研究的综述

关于捐赠行为的研究,大陆地区起步较晚,最先始于社会学领域,注重实证研究。国内对企业慈善捐赠研究较多,对个人慈善捐赠研究较少,而对家庭慈善捐赠行为的研究则还未曾发现。研究捐赠行为的学者数量较少。学者刘能2004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以分析我国部分城市地区一般公众的捐助意愿和行为取向,何志兴(2014)将其视为学界系统研究个人捐赠行为的开端。姚俭建、黄营杉等人(2003)指出,社会公众实施捐赠的主要动机是获得声誉。马小勇和王强2000)从 “理性经济人”角度分析了个人捐赠行为,他们把捐赠者视为经济人,捐赠者做出的慈善和捐赠行为目的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包括金钱、荣誉、地位、精神上的满足等。程立涛和孙国梁(2005)认为捐赠是捐赠者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一般性互助行为。王小波2006研究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人们的捐赠动机,并将其总结归纳为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同情弱者、经济谋取、塑造形象、政治需要、沽名钓誉和最终利己等8大类。

我国慈善研究的理论框架已基本形成,但对于家庭捐赠和私人捐赠的研究还很匮乏(张娟,2010。理论匮乏的愿因之一是我国慈善捐赠不发达,甚至在发展中遇到瓶颈,其原因是我国人均收入相对较低、捐赠成本相对较高、捐赠效用相对较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蔡燕青,2011,其特征是捐赠总额低,人均捐赠份额少,以及明显的应急性等(蒋小民,2011。陆岩(2009)总结了我国大陆个人捐赠的类型,认为在形式上,集中捐赠为主;在内容上,以救灾、扶贫和教育为主;在途径的选择上,以参加所在工作单位和社区组织的捐赠活动、购买福利彩票两种方式为主;在动机上,以善心、助人为乐为主;在捐赠行为的促发机制上,主要有工作单位组织化动员、灾情回应、社区动员和媒体动员四种。


(二)关于影响捐赠因素的综述

国内对于影响捐赠的因素的研究成果也不算很多,康乐2013认为这主要是跟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历程有关。唐更华和王学力(2004、田利华和陈小东(2007、江希和(2007、田雪莹(2008)等学者研究了企业的捐赠行为,涌现出一批企业捐赠研究成果。针对于此,邓国胜(2007)提出个人捐赠才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的观点。齐美子(2006、曹贺(2007、丁美东(2008、杨选良等(2008、曲顺兰和张莉(2011)等学者着重研究了税收政策对个人捐赠的激励和调节作用。但蒋小民2011认为税收优惠政策对个人捐赠的影响是有限的。龚明聪2009赵海林2010张娟2010蒋小民2011蔡燕青2011何志兴2014等学者的研究较为深入,试图揭示中国个人或家庭捐赠的影响因素并建立自己的捐赠研究模型。但这些研究主要属于定性式规范研究,存在局限,如没有经过实证性检验,又如模型过于简单,包含内容不全等。

值得一提的是,与国外捐赠的影响因素不同,蒋小民(2011)认为单位(如就业单位和社区)和周围的慈善氛围是影响中国个人捐赠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近年来,关于社会公众向非营利组织捐赠的研究不断增多。例如在经济学方面,张昭(2006)将影响个人捐赠的因素分为三类,并分析了当地一家非营利组织。社会学方面,张进美等人(2011)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对居民捐赠态度、知觉行为控制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捐赠结构方程模型。公共管理方面,陈天祥等人(2012)提出了个人捐赠非营利组织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

在田志龙和杜兰英的指导下,侯俊东2009从非营利组织感知特性的角度出发,康乐(2013)从非营利组织文化的角度出发,两位学者分别在他们的博士论文中,使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大样本问卷调查和实际案例的实证分析。前者探索了捐赠者在捐赠过程中对非营利组织特性的感知层面和各层面的关键感知要素,讨论了这些感知要素与捐赠之间的关系模式,在此基础上从个人、组织及外部捐赠环境三个层面揭示了影响关系模式的内在机制。后者探索了非营利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讨论了这些文化要素与捐赠之间的关系模式,在此基础上从非营利组织、个人、外部环境三个层面综合考虑,提出了影响个人捐赠决策的综合机制。

对于高校接收社会捐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在我国发展较早,成果较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6c00a8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