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形成说课稿 《雨的形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帮助学生再次感知物质状态的变化,尤其是水三态之间循环往复的变化,通过实践发现这种变化是可逆的过程。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并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影响雨的形成, 改 善干燥的环境。 重点 :创造条件,理解凝结的概念,使学生尽可能独立的探究雨的成因。 难点 : 选择不同的方式和材料进行实验研究验证结论 二、 教学目标 1 、探究目标 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一些有趣现象,提出现象成因的假设;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研究、设计、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2 、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并利用这个概念来解释雨的形成。 3 、情感态度与 价 值观 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三、教法 学法 谈话法 讲解法 演示法 实验法 讨论法 情景教学法。 观察法 尝试法 小组合作法 自主探究法等。 四、教学手段 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幻灯、投影、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教学环境,拓宽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体验实践出真知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酒精灯、同样大小的杯子、玻璃片、试管夹、热水、冷水、铁丝网、三角架、烧瓶、橡胶塞、玻璃管、铁架台、铝盘、冰块、塑料膜、量杯。 (一)、情景引入,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 教师请学生观看视频晶莹的水滴,使学生对荷叶上滚动水滴产生兴趣,从而很快的融入课堂。 (二)、走进生活,感知新知。提出假设,解释现象。 教师请学生说说与视频相似的生活中的水滴现象。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例子,(出示幻灯片,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水滴图片)然后提出问题,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现象,你知道这些神奇的小水滴是怎么来的吗, 先让学生猜测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然后,再猜测小水珠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他们的猜测由随意性趋向科学性。 在这儿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猜测结果是否正确,而是引导学生用实验验证他们的猜测结果。 (三)、实践验证,得出结论。 学生利用“活动一”的实验来探究论证自己的假设。 (出示幻灯片注明实验方法,学生分 组实验,强调使用酒精灯时注意安全)。 设计这一环节学生运用前面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及经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加强合作意识,培养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维。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加以引导、指导、提示。最后实验完成后,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教师加以总结,得出凝结的概念。(出示幻灯片) 板书: 雨的形成 水蒸气 —— 遇冷 —— 小水珠(凝结) (四)、制定计划, 独立实验 引导学生得出雨也是一种凝结过程。提供材料,让学生自由选取所需的材料制定计划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独立完成实验, 模拟雨的形成 。 1、 在做 实验 之前,我们先要制定一个计划,这是一份计划书, (展台展示课本上的计划书) 请同学们分组,一起来设计实验计划,实施实验。 2、 展示材料 :有酒精灯、铁丝网、三角架、烧瓶、橡胶塞、玻璃管、铁架台、铝盘、冰块,热水、塑料膜、量杯。 3 、 分组按计划 选取材料 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适时加以引导,以上材料可以组装成两个不同的降雨实验装置,得出相同的实验结果。) 4 、 分组汇报、交流、相互评价。 5 、 教师小结实验情况。 小学教 学 设 计 网 W Ww.xxjx SJ.CN 6、 在自然界中雨是怎样形成的? ( 展示雨的形成动画) 7、 出示幻灯片,水的循环图。说明水是可逆的。 这一环节目的 ,增强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让同学们在讨论、交流实践感受到合作探究的快乐,以及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借助汇报实验结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采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动画,用于显示水蒸气的变化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体现学科的整合性。 (五)知识拓展,开阔思维。 1、 明白了雨的成因,如何让雨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2、 根据课后图画完成童话故事《小水滴旅行记》。(作业) 这个环节的安排,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产生 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愿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70e212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