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笔下的母爱 史铁生,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1969被安排插队,在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不幸的命运并没有停止,史铁生又被查出患有肾病,并发展至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他只能自嘲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把自己的写作与他的生命融汇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出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生命的苦难并没有打倒他,明朗和欢乐是他行文的基调,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因此,被敬为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受之无愧。在他短暂却很精彩的一生中,母爱呵护着他度过那段最难熬的岁月。于是,他用朴实的笔调将母亲的坚忍、伟大、平淡却真切和毫不张扬的爱一一表现了出来。 母爱有很多种,然而对身有残疾的儿子来说,母爱更显得伟大,伟大到倔强的史铁生不愿意坦然接受,甚至总是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到最亲最爱的她,但她却从来都毫无怨言、耐心呵护他的最爱的儿子。 地坛是座废弃的古园,园子已经荒芜得像一片荒草地,但对于双腿残疾,当时找不到工作,又没有好去路的作者来说是最好的避难所。在这里,没有世事的打扰、命运的纠缠。他感觉到只有这样的宁静之处,才是他的归宿,才是上帝对他的恩赐。在地坛里,只有昆虫,有花草树木的陪伴,可以闭上眼睛想自己的无奈。他想到最多的是死,想到了为什么要出生,想了好几年,直到有一天他恍然大悟:死是一件顺其自然而不是急于求成的事,只要想着怎么活着就行了。 母亲理解儿子的苦楚,对命运如此坎坷的儿子,从来没有要求,只有默默的关怀,每次儿子出去的时候,总是给他准备好东西,送到门外。作为儿子,直到有一次回去拿丢的东西,才知道母亲每次送他出门,都是目送着他远去,看着他,不知道是多久。很久以后,作者才明白,作为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翻倍的,只是他当时只无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忽略了母亲甚至所有人的痛。 当年轻莽撞的他尝试着躲开母亲视野的时候,开始和母亲捉起了迷藏。地坛比他想象的大得多,母亲不知道走过多少焦灼的路,用他的话说,便是“我走过的地方,也都有母亲的脚印”,在不停地寻找着他曾经待过的那些地方。虽然他看到母亲无数次,但是他倔强得不愿意开口喊母亲,直到母亲找到他为止。 多少年后,他一直后悔自己当初的倔强莽撞,想告诉所有的孩子以后不要和母亲做这样的游戏,因为这样只会让爱你的亲人焦急,伤心。 来地坛里的有年轻的伴侣,有追逐梦想的人,有幸福的老人,也有不幸的人。一年又一年,来的来,走的走,唯有母亲的呼唤萦绕在作者心头。母爱总是陪伴在你的身边,随时告诉你回家的路。史铁生的母亲一直都在小心翼翼的呵护他那颗脆弱敏感的玻璃心。母亲也是一位漂亮聪明、热爱生活的知性女性,她热爱养花,却更爱她在最美丽的时光瘫痪了儿子,在儿子病后,她曾经侍弄的花草全枯死了;即使在医院明确表示她儿子的病目前国内外都没法治的时候,她还是不放弃的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母亲总可以找到稀奇古怪的偏方让儿子吃、喝、敷、熏,有一次作者的胯被烫伤,惊慌了好久,为此时时刻刻守在儿子身边。 史铁生母亲眯着眼在地坛找寻史铁生的场景,总是让我联想起朱自清散文中父亲去买橘子的蹒跚背影,也让我想起中学时,父母在忙完一天工作后来到房间在我额头轻轻一吻,并为我掖好被子的场景。没有一位母亲愿意自己孩子受伤,如果可以,母亲宁愿受苦受难的是自己,她多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快乐幸福的生活下去,没病没灾。我们应懂得、感恩母亲,没有谁生下来就该为我们承担苦痛。如果写作延续了史铁生生命的长度,那么,母亲无微不至却毫不张扬的爱必是加深了生命的厚度。史铁生曾一度沮丧低迷到谷底,拒绝了那时候对他最有诱惑力的“死亡”。是母亲,将这个在最富有青春梦想的年龄折断了双翅的天使拽回了人间。母亲用最朴实、最真诚的爱拯救儿子受伤的肉体和灵魂,让母爱的光芒成为引领儿子前进的灯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783501aba1aa8114431d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