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 内容述评 这篇散文有一个独特之处,即通篇没有用“我”,而写了一个第三人称的“他”,写“他”的思想和感觉、现实与经历,似与抒情散文的艺术惯例相悖。但谁都明白,这个“他”就是余光中自己。作者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象化、他者化,以求更冷静地审视和更客观地呈现。其二是借助于泛指性、虚拟性的“他”,将自己个人化的经历与感情放大为具有相同经历的人的普遍性的乡愁情结和中国意识。 “听听那冷雨”。在何处听?为何要听?听出了什么?答案全是两个字:中国。中国人的中国意识是回响在全文中的主旋律。作者由现实场景中的冷雨,想到了台北,进而想到整个中国和整部中国历史,更想起了25年来台湾海峡两岸分隔的现状,其忧国之思与乡愁之情溢于言表。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其实就是一缕剪不断的乡愁,是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和思念。 全文分为四层: 第一层(1-4自然段)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引入对“大陆”的思念,“大陆”的“春雨”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 第二层(5、6自然段)从“看看”、“嗅嗅”、“闻闻”的角度写“雨”,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以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 第三层(7-12自然段)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将“雨”想象为“一种回忆的音乐”,从“听听”的角度,尽情地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以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心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之情。 第四层(13-15自然段)写听不到雨声的失落感,以此传达出“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的深深憾恨。 艺术赏析 这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美文。美在用丰富而奇特的感知方式,表现了具有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含蓄蕴藉的意境美。美在富有创造性的现代散文白话与富有继承性的古代汉语精华的水乳交融。具体可以细分为感觉美、意境美与语言美三大特色。 首先是感觉美。 对于“雨”这一自然现象,作者充分调动了人所具有的全部感觉器官与感知能力,从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五个方面展示了“雨”的感性存在。 其次是意境美。 作者运用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熟知能背的大量古诗名句嵌入行文之中,营造古典意境美的语言氛围。在此基础上,作者自己也实践着传统美学,用现代的散文语言创造着古典式的意境美。 再次是语言美。 善于运用联绵字是本篇语言上的重要特色。作者继承古汉语优秀传统的一面。另一面,作者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汉语的长处,不拘一格地打破常规的书写顺序和语法结构规则,让句式随情感的节奏而波动起伏,造成语言的奇异感以唤起读者阅读时新鲜的审美感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7df250c7e21af45b307a8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