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诸夷的同化 “东夷”之名始见于《史记‧五帝本纪》,东部诸夷是先秦时对居住在东方各族的称呼,一般多泛称环渤海而居,南至江淮的诸夷国。他们是传说时代太皞、少皞和皋陶等人为代表的部落集团及其后裔。周朝末年,东夷各部落国活跃在山东半岛和江苏、安徽的淮水流域。在山东半岛被称为夷的诸国有莒国、郯国、莱国、谭国、介国、鄫国、邾国、牟国、根牟国、任国、宿国、须句国、颛臾国等。后来,东夷各国成为齐、楚两霸必争之国,最终都被秦国统一。但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东夷都变成民间散户,到汉时已看不出夷、夏之间的差别。 南部诸族的融合 周朝的南部有许多族群,统称南蛮,其西南以濮为主,东南及沿海以越为主。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汇聚为吴、越、楚、巴、蜀等大国,并卷入中原争霸战争,最终以越灭吴、楚灭越、秦灭巴、蜀,继而灭楚、平南越,灭六国,统一天下。 越人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广大地区的一个族系,分布广,支系众多,互不统属,故史称“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主要有东南地区的句吴、于越、闽越,岭南的南越、西瓯、骆越,云贵高原的滇越,鄂地的扬越等。夜郎族属为濮。百越中发展最快的是东南的句吴和于越,春秋时期分别建立吴国和越国。春秋晚期,吴、越二国灭周围数小国。晋楚争霸时,晋助吴伐越,楚助越伐吴。吴王夫差时国力鼎盛,伐楚降越,争霸中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灭掉吴国,与楚国抗衡,争霸中原。 楚原为周朝南部的一个小封国,但在春秋时已有实力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期,楚又先后灭杞、邾、罗、徐、蔡、莒、鲁、越等国,尽收濮、越、蛮夷之地,控制范围相当于现今重庆奉节县以东的长江中下游,以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域。后来,楚被秦所灭,其地和人民尽归秦,逐渐融合于汉民族大家庭之中。 西戎之灭亡 周朝时,位于周朝都城西方的山地民被称为戎。周平王末年,戎大举下山东迁,族民散布于陇山以东,从泾水、渭水流域到伊水、洛水流域,自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分布于周朝腹心之地。春秋时,戎人亦有建国,称为子国,如陆浑戎、蛮氏戎等,皆曾伐周京师,并参加诸侯会盟。至战国时,大荔、义渠之戎尚能称王。 周平王为了避开西戎的侵扰,在公元前770年离开周朝原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从此开始了小国林立、各诸侯国互相兼并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期间,西戎小国相继被晋、赵、韩、魏、秦等大国所灭,余众或返聚山谷,或西逃至陇山,亦有逃至他国散为民户。 北狄多灭于晋国 周朝都城北部的游牧民多被称为狄,亦作翟,有赤狄、白狄、长狄。赤狄各支先后为晋所灭,此后其名不复见于史籍。长狄建国鄋瞒,其地在太行山东麓,今河北省武安市地。先后在伐齐、鲁、宋、晋诸国的过程中屡次失败,逐步削弱,最终灭亡。 白狄各支属建立了肥、鼓、中山等国,肥、鼓两国被晋吞并,中山国被赵国所兼并,国人多散为民户。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政权以前,中国境内各族各国经过了五百余年的纷争与民族大融合,原先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族群相继汇入华夏民族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804800c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