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音乐的简介

时间:2022-08-05 22:05: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堂音乐的简介



教堂音乐的乐器与器乐

早期基督教提倡苦修主义,视一切乐器为世俗化的象征,故乐器及器乐长期被视为教音乐的禁区,发展极为缓慢。如风琴本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产物,这两种文化衰落以后,风琴在中东得到发展,后又传回西方。早在6世纪,西方教堂已有风琴, 直到12世纪方正式用于弥撒。

当时著名大教堂均有大型管风琴,14世纪出现可移动的小型风琴,供唱诗班伴奏之用,故有唱诗班风琴之称。

18世纪,管风琴几乎遍及欧洲较大的教堂。现代更发展了电风琴、电子风琴、合成风琴等,但目前尚不能取代管风琴在教会崇拜仪式中的地位。器乐在巴洛克时期15751750以格调华彩复杂为特点有较大发展,主要为非礼仪性的宗教集会之用。教堂器乐有礼拜仪式开始前的序乐、礼后的殿乐、婚礼音乐、献堂和庆典音乐、安魂曲等。 教堂音乐的特点总结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堂音乐主要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旋律简单,那是为了便于传播;另一个是合唱的和声编配基本上都是三度或六度的不完全谐和音程,这种编配所产生的声音效果特别和谐,在人的听觉器官中可以获得一种“共颤”的奇特效果。所以教堂音乐是那种震撼性的音乐,而是一种渗透性的音乐 教堂音乐的历史沿革 早期

保罗在其书信中提到:“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可见使徒时代的教会已普遍应用音乐。由于早期基督教受希腊文化影响很深,其音乐当是糅和了希伯来音乐与希腊音乐的特点。 2世纪后

基督教传至地中海周围大部分地区,受到罗马文化的影响,形成以颂调为主要形式的礼仪歌唱音乐。早期教会音乐大都起源于东方,主要有阿美尼亚、拜占庭、科普特和叙利亚四大礼仪颂调,其中以叙利亚颂调为代表。叙利亚教会的伊法莲采用民间流行曲调,创制圣歌──颂调,并亲自指导吟唱。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引进叙利亚唱答式颂调,创作圣礼颂调,从而确立了适应崇拜礼仪需要的圣乐体系。他还创办学校专门培养颂调作家,为西方教会颂调之始。后凡与其古诗风格和格律相仿的颂调均被称作安布罗斯颂调。 中世纪


6世纪,教皇格列高利一世改进教会音乐,主持编订《格列高利颂歌谱》,形成音调简朴优美的格列高利颂调,至今继续通过于天主教会弥撒仪式中,成为天主教会音乐的典范。安布罗斯颂调与格列高利颂调在欧洲和小亚细亚流行达千余年,影响弥深。西方教会的四大礼仪音乐除以上两种颂调外,还有流行于西班牙的摩萨拉伯颂调于11世纪被禁和流行于法国的加利亚颂调8世纪后衰落。自格列高利颂调问世以后,教会对主礼神父在举行圣礼时所唱的经文及礼文、唱诗班的唱答均有详细规定。

随着罗马教会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其他地方性颂调也逐渐为格列高利颂调所取代。格列高利颂调这一名称在9世纪时已广泛流传,1213世纪又获平调之称,并泛指所有古代东西方颂调。这种颂调为吟诵式颂歌,单音无伴奏,音调简单,无和声,不划分小节,节奏自由,依歌词字音的长短唱出节拍;歌词用拉丁文,系散文形式,无韵,一般直接选自《诗篇》。圣礼中的颂歌由教士或指定人员组成的男声唱诗班齐声合唱;会众唱诗受限制。东方教会通用的拜占庭颂调与格列高利颂调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在于后者的歌词以经文为主,用拉丁文,前者多用希腊文诗歌,优美和谐,其音乐也比西方颂调华丽。拜占庭颂调在音乐与诗歌方面均有所创新,但也只供教士吟唱,会众不参加唱诗。 10世纪出现复调音乐。最早者是多声部重唱或合唱,后出现无伴奏合唱赞美诗,至16世纪发展到顶峰。中世纪教堂音乐有以下几种形式:经文歌,为单音无伴奏齐唱;弥撒,包括《求主怜悯颂》、《荣耀颂》、《信经颂》、《三圣文》、《上帝羔羊颂》5个乐章, 是罗马天主教会唯一的大型礼仪音乐信奉新教的巴赫于1733年创作的《b 小调弥撒曲》被认为是同类音乐中最杰出的作品;赞美诗为复调分节歌曲,用拉丁文;合唱赞美诗,为四声部合唱圣歌,流行于德国路德宗教会,用德文。中世纪后期最有代表性的教会音乐家为帕莱斯特里那。他创作了大量无伴奏合唱曲,包括弥撒曲93,经文歌260 余首。其作品追求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礼仪音乐,在天主教会影响极大。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851af0374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