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让·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是芬兰著名音乐家,古典音乐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后期的伟大作曲家。一生著有多部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世界的公认。 在西贝柳斯的作品中,《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始终是最受欢迎的一部,它是1903年在一位名叫布梅斯特的友人的影响下创作而成的。此时,西贝柳斯正在欧洲各国漫游、拜访和学习,摸索自己今后创作的方向;他的音乐一如既往仍旧充满了爱国情怀,只是变得更加细腻,更加含蓄,并开始摆脱民族主义风格,逐渐融入二十世纪音乐的潮流之中。 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是中速的小快板,一开始就呈现出很多幅画面。乐队平静的引子使人联想到一个平静的湖面,独奏小提琴进入时也没有打破这种宁静的情绪,我们可以把它想成是天鹅在平静的湖面游着,第12小节出现了激动不安的信号,17小节天鹅的形象不见了,乐曲的性质变得戏剧化,开始向前推进,第20小节几乎是绝望的喊叫,第41~43小节的一连串华丽的连音使人联想起大自然的威力,似乎是飞沙走石从天而降,演奏这个乐句左手的动作要有力,到第51小节这个主题以坚定有力的滑音结束。这段美丽而略带激动的旋律任何人听过后都不会忘记,立即成为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经典旋律及第一主题。这一主题在木管的支持下逐渐展开,单簧管所唱出的旋律表达出似乎是失掉了什么美好东西一样的悲伤情感,再在弦乐器的烘托中,现出了第二主题,这段音乐使人联想到一座灯塔的景象,在演奏到101小节的D泛音上灯光消失了。再逐渐发展到华彩乐段。由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以类似奏鸣曲的方式作为主题的发展是这一乐章的特点。 这一乐章是旋律性及炫技性(virtuosic)并重。其在用第一及第二指作颤音时,在低音弦上以三指及一指同时演奏的技巧是很难掌握的。其八度音程的双音及从第一把位迅速跳弦滑到第七把位的技术,以及在非常快速的节拍中演奏broken chords和弦,必须十分准确的六度双音,以及双音滑音均对演奏家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乐章是感情极其丰富的田园抒情诗。在乐队简短的引导下,小提琴在g弦上开始独奏出了一段极其优美而又极富情感的慢板旋律。这段始终在g弦及d弦上演奏而又由弦乐队的拨奏pizzicato轻轻地衬托的旋律震撼人心。当你听海菲茨、或oistrakh、或ferras、或其他大师的演奏时,无论是怎样的诠释,都会使你震撼,不同的只是受震撼的是你的心的哪一部分而已!铜管奏出的美丽的“不谐和”贯穿了整个乐章。而特别的创作更在于此乐章中段,由小提琴独奏的上行八度双音音程与伴奏中以长笛为主的同时的下行音成为西贝柳斯的特色。 这个乐章所需要的那种连音,是靠把每个音拉到它的最末尾来取得的,弓子就好像不愿意离开这个音,是被迫移到下一个音符上去似的。运弓动作是慢的,是维持住的,在每一弓的后一半都要有呼吸感。每次换弓前都要在心里有个起拍,这样就能使换弓前后所使用的弓速和压力都是相等的:这样就能获得声音的强烈性,也能有持续不断地向前推进的感觉。 第三乐章使人联想到一首使用附点节奏的匈牙利舞曲。在由乐队的低音弦乐器奏出节奏鲜明的4小节后,小提琴以上连顿弓开始,配以迅速的弦间转换,节奏鲜明,激情地引入了第一主题,体现了小提琴的韵律.协奏的交响乐队给出了类似华尔兹的第二主题及其变奏及半华彩(semi-cadenza)乐章。以下开始的跳跃性顿弓给出了风格极为特殊的优美旋律及和声。接下来的节奏鲜明的双音为主的旋律极其优美地奏出短促而节奏鲜明的芬兰特色的旋律。以双音为主奏出的旋律与紧接而来的快速乐曲充分表现出了作曲家内心的激动。随着一段过渡乐句,引向协奏的交响乐队的高潮。在人工泛音前的过渡乐句后,轻飘飘的人工泛音为主的旋律出现了。人工泛音结束后,在一段大幅的双音和弦顿弓引导之下,以主调式d小调表达的呜咽缠绵的双音为主的旋律实在是神来之笔,极其动人心弦!就在西贝柳斯的这段双音旋律给人的感染尚在绵延之际,随之而来的长达近1分钟的快速乐句及大幅度跳跃的音高,由小提琴独奏的d大调上行音阶,伴杂而来的降b调下行音阶,及其再次重复,逐渐把听众引向高潮,描绘了一幅暴风的图画,毁灭性的暴风雨,波涛汹涌澎湃。然后,以d大调为主的音高的大幅度跳跃,接着于上行的音高中在协奏乐队的全力烘托下,突然交响乐队和小提琴独奏共同终止在主音d上。 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芬兰这一靠极地的国家的自然风光及民族风情的百科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刻画一幅幅神气活现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作曲家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怀,是小提琴的民族化成功的典范。 參考文献: 拉斐尔·布朗斯坦,窦立勋译.小提琴演奏的科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3883d0b5a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