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经济学“人的假定”说起 人的一切活动构成了人类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只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在西方经济学说中有一种对人的假定:即经济人,并依此为依据推导出人的自私性和趋利性。国内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并以这样的假设认为中国的改革只有实行全盘私有化才能提高效率。【提高效率关键是对其有兴趣动力,至于这种兴趣是否因自私而起则不一定,也有可能是公有制的平等公正产生激情与动力,这样也可以提高效率。】 我的认识是: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不能将简单地将经济活动与人类的其他活动割裂开来,更不能将人的属性在经济活动中简单地抽象化。从人类的社会活动来看人的属性,可以将人的属性归结为自然人、经济人、文化人、政治人。这四种属性综合地反映在具体的人上,同时也具体地反映在人的经济活动上。【人不分什么政治人,还是经济人,文化人,简直是胡说八道,人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作为自然界动物的人具有与其他动物一样的属性,这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予生具来的维持生命和延续生命的自然属性,也是人的基本属性。 在长期的人与自然界的共处和人与人共处下,作为高级的有思维的动物,整体的人,为保持这种予生具来的属性,在对自然界来说是以“适者生存”的方式于自然界“和平共处”。作为个体的人,在人与人之间是竞争、合作的方式共存。这已被人类在不同的程度上所认识。 作为人的自然属性,人类为了基本的生存从一开始就有了生产的概念。即维持自身生命的生产和延续生命的生产,那麽生产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源头。所以说经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社会活动。这里是将最初的人类狩猎、采摘果实也视作一种生产。最初的生产不能满足人类的第一个需求时,也就是生存的需求时,就开始了原始的竞争,这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那就是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然而,人类从维持生命和延续生命的过程中认识到合作的重要,因而在竞争中引进了合作的方式,即一群人与另一群人的竞争。这就是作为个体的人,在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合作的共存方式。这也是人的经济属性,这种经济属性已经包含了人的社会属性的因数。 生产即是一种劳动的过程。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就逐渐产生出文化,使竞争、合作共存的方式逐渐向理性的方面靠拢。从维持人的生命的最基本的食文化,到延续生命的性文化,从竞争、合作的连纵学说到孙子兵法,以及春秋时代的诸子百家。随着人类由生存到生活的过渡,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展和深入,产生了诸多领域的文化,其中包括经济领域的文化。人类各种文化的发展和碰撞积累和发展了现代文明。人类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为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的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人类的经济活动也在文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下向前发展。但人类的竞争、合作的共存方式本质没有改变。因为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即维持自身生命的生产和延续生命的必需生产没有变,变的只是生产方式的进步和获得生产成果的质与量的不同。就是将这种人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扩展到文化属性的层面上来,使人具有了文化的属性。这种文化的属性使人的的社会属性更加明显。 随着人类由生存的需要到生活的需要的上升,由人类的竞争、合作的共存方式的经济属性、文化属性更加突出。由于经济利益和文化的分歧矛盾,于是便产生了人的政治属性。这就是说政治属性是人的经济利益在文化层面的集中反映。到这时,人的社会属性便完全突现出来,所以说经济人、文化人、政治人就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有机联系的综合反映。那麽自然人、经济人、 文化人、政治人就是人性在人的社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这种体现是以人的社会属性起主要作用,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贯彻始终。人类社会的文明越发达,人的社会属性表现的越充分。这种作用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表现。 根据以上论述,那麽人在经济活动中人性是如何体现的呢?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最重要的活动,并贯穿在人类发展历史的始终,人的所有属性在其中也表现的最为充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于物质的需求不止满足于对生存的需求。人类的物质生产、生产方式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升级得到发展。随着生产方式的进步和改变,生产成果的分配方式成为经济活动中人与人关系的焦点,也就是经济活动中生产关系的焦点。所以生产关系的每一次变革和进步,就会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分配方式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人的所有属性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展现,特别是政治属性占了主导地位,这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得出得政治是经济表现的最高形式,战争是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的结论。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假设掩盖了生产关系中人与人关系的矛盾,即阶级矛盾,从单纯的人的经济属性自私与趋利性出发,以人类发展的低级时期的原始法则“森林法则”来阐述市场经济的理论,为资本主义辩护。马克思已经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的剥削性质揭露无遗,把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弊端分析的十分透彻。同时指出了人类经济活动中生产关系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人与人为一个共同的经济目的“各尽所能”的全体合作个体竞争的生产关系,“按劳分配”生产成果的分配模式。进而发展到“各尽所能”的全体合作发挥人性的理性的能动作用的生产关系,“各取所需”的高度物质与文明支撑的分配模式。至于如何能实现其科学的理想,那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脱离了人类社会客观发展的事实谈论人性和人的“私与公”的问题都是唯心主义的扯淡。然而,在客观社会里确有“公与私”的矛盾。那就是在一个范围内个体与全体,局部与全局的利益分歧。这就是发生在经济活动中分配问题。无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都会存在的问题,那就要看是维护多数人还是少数人的利益。这就从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必须对经济活动中的分配问题给予重视。 研究探索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个市场主体的分配问题,就是建立在“公与私”的矛盾统一立场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基本的经济矛盾和可能出现的政治矛盾为出发点的,前提是要建立在人性的理性回归上。 所有权和所有制其实也是一个在经济活动中的复杂的分配问题。它涉及到物﹙这里将无形资产也视为物﹚的来源问题,它的来源及占有形式在不同的制度下有不同的肯定与否定。接下来是以所有权取得的分配权的实现形式和实现程度,它在不同的制度有不同的体现。﹙我在这里用的制度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国家规范化和人民对它的接受度﹚ 所以说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经济人”假说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产物,它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保护国家、人民的利益毫无益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8787bc5ff00bed5b8f31d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