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诗的阅读

时间:2022-11-18 16:16: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深思熟虑 游刃有余

---谈谈古诗的阅读



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体现了理念; 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了,是一种贡献。

为了体现高考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命题者往往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命题时有意设置障碍,制造干扰,为难考生,使试题有难度、有深度、有区分度,还要体现不同的水平层级和选拔性的要求等。

考生需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够抗干扰,排刁难,越障碍,透过表层,抓住实质,找到准确答案。在此,我们力图使古代诗歌阅读的问题简单化,易于把握,以期对大家有协助。

我们从考查的内容、试题的解答、备考工作三个方面来谈谈关于古代诗歌的阅读。 相关古代诗歌考查的内容主要有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体裁常识等。

形象包括三大类,情、志、理;语言方面主要是对炼字、炼句和风格的考查;表达技巧主要考查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体裁方面能够作出常识性判定就能够了。

明白了考查的内容范围,然后就需要能准确定位试卷所选诗歌的内容和考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是解答的基本前提。首先要从宏观上初步定位:是写景、是抒情、是言志,还是说理。然后从微观上准确把握:描写的对象—-表现的意象—-形成的意境—-表达的主旨。

意象是融入了情感的描写对象,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意境则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主旨主要就是情、志、理三种。如: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我们能够作如下分析

意象

黄河 白云 孤城 万仞

意境



空旷 孤独 苍凉

边地苦寒 寂寞难耐

分析诗歌内容是第一步,然后进入解题步骤。

解答试题要注意:一审清题意;二抓住要点,分清层次;三注意学科语言与卷面美观。

审题有个质与量的问题。“质”是问题的实质。问题只有三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问什么答什么,问多深答多深,不能答非所问。“量”是问题的数量,有几问答几问,不遗漏不空缺。只有审清了题,才能在回答时一语中的,才不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答题时要抓住重点,分清层次。哪是内容,哪是形式,哪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可分要点标明序号作答。另外也可根据分值来分点作答,一般2分的题可直接回答,4的题至少要有两个要点。

学科语言也叫科学语言,是本学科的专业术语,能体现我们的学科素养,为我们拟写的答案增辉添色。像语言特点方面:简洁生动、准确传神、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节


奏感强、富有韵律,平中见奇等。像风格特点方面: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情奔放、典雅富赡、轻灵飘逸、慷慨激昂、古朴清纯等。另外书写上一定认真,力求美观些。

2004年全国卷I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该题有三个问题,第一问问的是“为什么”,考查意象—-杜鹃;后两问问的都是“是什么”,考查句意与情感。整首词写春色美景中因听到杜鹃鸣叫引起思家之念,作客之愁,显然是抒写游子思乡之情的。参考答案如下:

(1)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入手。

(2)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仅仅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3)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备考中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多读、多记、多练,博观约取,养之有素,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只要持续积累,潜移默化,自会成竹在胸。另一方面我们要深入研究历年高考试题。那种认为考过就不会再考的观点是十分浅薄的。一件事物,我们不知道它的过去,不了解它的现状,就无法预测、把握它的未来。不但要研究题,而且要研究参考答案,从答案中悟出考查的要点,思路、方向、方法等。

2005高考全国卷I,选用的是一首(唐诗《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第二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我们来看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要点之一:写了什么景)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要点之二:景与情的关系)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要点之三:写了什么情)。

一般来说“分析”、“赏析”、“品味”、“评价”、“鉴赏”一类的问题,答案至少包含三个方面: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了什么”是内容,“怎样写的”是形式,包括写作的手法、技巧、修辞等,“为什么这样写”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侧重于这种结合的表达效果。如果能这样地分析总结,那么再遇到同类型的试题就能克服无从下笔和盲目乱答的毛病。

总来说之,在古代诗歌阅读中我们要深思熟虑,博观约取,经常归纳总结,持续积累,方能游刃有余、笑傲考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9656b65fe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