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作者:李若仪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7期 摘 要:“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其精神内涵在于平衡通达,至真至简,中正包容,最终达到的理想状态是“和”。“中庸”思想对当代社会仍具有启示意义,体现在修身、处世、治道三个方面。从“中庸”出发,我们能获得宝贵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中庸;平衡;包容;和谐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1 中国文化是有其基本精神的,“贵和尚中”就是其中典型的一条。“贵和”即讲求和谐,“尚中”即崇尚中道。林语堂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一文中说:“中国哲学为最近人情之哲学,中国民族之特征,在于执中,在于近人之常情,不在于玄虚理想。”由此可以看出,“中道”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一种普遍精神。 对于“庸”,最常见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将“庸”解释为动词“用”,“中庸”即“用中”,二是将“庸”解释为“平常”。如果仅把“中庸”解释为“用中”,实际上只解释了“中”,而把“庸”作为一种虚词概念。本文认为,“中”与“庸”都有其各自的涵义。 首先是“中”。“中”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在于左右平衡,二是在于上下通达。 左右平衡是指事物两极之间的平衡,也就是度的把握。孔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也就是说君子遵从中庸之道,日常行为总处在恰如其分的位置,而小人违背中庸之道,日常行为任性没有顾忌。因此,中庸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适度原则,也就是“过犹不及”。 上下通达是指人居于世界的姿态。“天地”、“天下”,是在中国典籍中频繁出现的两个词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身存在环境的认识。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可见,在老子眼中,人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存在,与天地道同大。人立于世,必然与周围发生关系,这就需要构建一个通达的环境,也需要人有“允执厥中”的思维态度。通达则执中不偏,不偏则融合通达。由此,人也就构建起个体与世界的桥梁。古人追求“天人合一”,也正是“求中”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其次是“庸”。与其将“庸”解释为平常,倒不如解释为普遍、恒常。因为其普遍性,而更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中国古代的思想自先秦时期就存在重具体而轻玄想,重群体而抑个人的特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点。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寓伟大于平凡,寓理想于现实的精神。同理地,道家也有“抱一守中”的思想,例如《道德经》中的“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难看出其中的共通之处在于至真至简,至朴至善。这正是“庸”的内涵。 由此看来,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其“中庸”的精神是贯通的。这种贯通性甚至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卜筮哲学。《周易》中有:“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无咎。”等等,都是关于人立身处事的思想,倡导君子谦卑、崇德、审慎,体现了“中庸”的思想内核。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中庸”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中庸”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体现在修身、处世、治道三个方面。 修身是君子立世的第一步。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就是君子人格最理想的状态。老子称赞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也是要求人们对于个性和修养的塑造要把握好“度”,使人格充盈但不满溢,各方面协调发展。 在处世方面,“中庸”提倡一种中正包容的眼光。以五四文学论争为例,胡适为代表的革命派倡导全面西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潮流,却也使得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与激进的革命派相比,学衡派的观点则更加理性中允。他们认为应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这恰恰体现了中庸的思想。事实上,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学术,也适用于待人接物。君子相处的理想状态是“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异,既悦纳自我,也悦纳他人。 最后,论治道,“中庸”更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即和谐公正。如今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其哲学本质也就是“中庸”。为了达到“和谐”,为政者要做到公正公允,平等包容。“中庸”不是取中点,而是取平衡,是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做出最优决策,使社会在和谐的环境下迸发出更大的生机。 陈赟(2007)说:“‘中庸’的生命力不是根源于它在经典中的历史地形成的位置,而是在普通生命的生活之中。在这个意义上,‘中庸’不在既成历史的过去,亦不在某个文本之内,而是深植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诚然,“中庸”于中国人而言已经成为一种融入血脉而不自知的文化基因。恰是这种不自知,使得一些人对中庸思想产生一些误解。一方面,如今人们往往把“中庸之道”单纯地看作一种处世哲学,而忽视了它本身丰富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中庸”即保守圆滑,甘于平庸,这便大大曲解了“中庸”的本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事实上,没有哪一个时代比现在更接近“中庸”的理想境界。思想的汇通,文明的交融,个性的解放,这个融合通达的境域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生长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体察和领会中庸的真正内涵,从而使个体完整而自由地伸展,最终上下通达,左右平衡,允执厥中,臻于至善。 参考文献: [1]陈赟:《中庸的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葛楚英:《儒学的普世价值——社会平衡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3]师为公:《深解》,作家出版社,2009. [4]于文明,夏敏:《儒家思想和和谐社会》,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a7b596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