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竹内好的译文 想起竹内好时,总会联想到一个日文单词——愛着。读他写的与中国相关的文章时,字里行间总会透露出他对中国对中文的一种善意,同时也很佩服他的造诣。正如竹内好对鲁迅作品翻译的“愛着”,对中国的关注,我作为一个道行颇浅的日语学习者,对日文也有种特别的感觉,总觉得日文散发着淡雅的香气,让人心平气和,特别是在读了竹内好翻译的《野草》及《阿Q正传》后,越发觉得文学翻译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一门值得探寻的艺术。从 “愛着”开始进行文学翻译。 《野草》里包含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而《阿Q正传》是小说,这两种文体要译好都非常不易,特别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都带有很强烈的时代气息,且总是有言外之意,讽刺韵味浓郁。如果文学底蕴不足或是对中国当时的状况不了解是断然不能完成一份理想的译文的。个人认为竹内好的译文很不错,值得借鉴学习。从竹内好的译文出发,在充分理解了原文的基础上,要译出理想的译文,个人以为要做到以下两点: 1、文学翻译的基础是选词造句简练到位。 2、文学翻译的生命在于文学。 以下举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品味个中妙处。 选词造句是翻译中最基本的一环节,是再创造中具体的表现形式,即转换成对象语言。此时主要进行两项工作,一个是选配对词一个是组合。例如: (1)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野草は、その根深からず、花と葉美しからず、しかも露をウイ、水を吸い、死んで久しい人間の血と肉を吸い、おのがじし自分の生存を奪い取る。その生存も踏みにじられ、刈り荒らされ、ついに死滅して腐朽するまでだが。 だが私は、心うれえず、心たのしい。高らかに笑い、歌をうたおう。(竹内好译) 这里的践踏→踏みにじる、删刈→刈り荒らす、死亡する→死滅する、朽腐する→腐朽する都对应到位,巧妙地解决了动词的问题,而一般名词是两国语言共通的,不成问题,专有名词或说是中国特色的说法要译介过去就得花得工夫了,这里的“陈死人”译成“死んで久しい人間”,带着解释的意味在内,也能把原文的意思译出来。像中国的地点、特色小吃等专有名词要翻译过来的话,可能就得在文章后加注释了,或通过语境提示该词的属性,如“鲁镇”即使直接译成“魯鎮”(ルーチェン)不难知道它的属性是一个地点。另外坦然→心うれえず、欣然→こころたのしい的对译淡然到位,这种抒发感情的词语难以把握,翻译时也得特别小心。比如在《影的告别》里有这样直接抒情的一段: (2)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だが、君こそおれのきらいなものだ。 友よ、おれは君についていくのがいやだ。とどまることが。 おれはいやだ。 ああ、ああ、おれはいやだ。無にさまようほうがよい。 这里把“所不乐意的”译成“きらいなもの”,把“不愿意”译成“いやだ”,如果断章取义,读起来会觉得“きらい”这个词颇重,而中文的“不乐意”语气稍淡些,但是再跟前面的诗句: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连接起来考虑的话,这几个“不乐意”译成“きらい”也无可厚非。若译成“すきではない”反而会破坏了散文诗的音韵。翻译文学作品在很像是在画一幅写实的油画,整个轮廓打好,上颜料时要特别注意明暗,里面蕴含的光线,虽无实际形状却能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来最美最真实的画像,这里的光线与散文诗的韵律类似,都是能深深地打动人心,让人落泪,可以感觉到其中的呼喊。无论是“我不愿意!”还是“おれはいやだ。”都让人觉得沉重,难受。原文如此,译文亦是。 从阅读中日的文学作品到,真正着手用心翻译林真理子的《最後の便に間に合えば》,我发现文学翻译确实如林少华在他的博客上所写的:文学翻译的生命在于文学。文学是活生生的东西,如果文学翻译没有达到文学的效果,译出来的也东西只会味如嚼蜡,所以在选词组句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文学翻译的核心是文学,而不是如会计准则或是法律条例一板一眼,假如自己有机会翻译其他的文学作品,我也会让自己的译文美丽生动,有血有肉。 无论如何得先打好语言基础,放宽心体验文学,着实动手自主进行文学翻译,如此这般,相信会离理想的文学翻译越来越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af6f3818762caaedd33d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