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好的故事》文本解读 作者:梁琳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20年第02期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好的故事》选自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描写梦境的散文詩,描绘了“昏沉的夜”里“我”所梦见的一幅交织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的生活图画。课文首先写作者魂牵梦绕的故乡浙江绍兴记忆中“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的山阴道上的景物,接着具体描绘梦境中的“好的故事”,最后写“好的故事”的破灭。通过对梦境“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强烈愿望,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赞美以及对理想的热烈憧憬。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好的故事》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 全文情景交融,在“美丽的梦境”与“昏暗的夜”、虚幻与现实强烈对比中,感悟作者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和诗性的想象与升华,在文字中寄托自己深沉的期盼和美好的理想,从而走近鲁迅,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应着眼于“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来教学这篇散文诗。作为“走近鲁迅”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课前可以让学生借助图书、网络资料等途径进一步认识鲁迅,这里的认识显然要比前一篇课文更进一步,应当走进人物内心。在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展开学前交流,促进学生对鲁迅的了解,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与鲁迅之间的距离,为学习这一篇课文找到恰当的新起点,也为教学预设找到学情依据。教学课文时会有一些含义深刻、意思难懂的词句,可以提示学生借助查阅字典、词典、古文典籍,关注课文注释等途径加以理解,还可以通过网络、图书读物、文献等资料引导学生对《野草》散文诗集大致了解,了解课文写作背景,感知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之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虽然这时候的鲁迅处于极度的苦闷与彷徨中,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从而加深理解内容和思想。如果说故乡是鲁迅的寄托,那么《好的故事》就是其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从《野草》这部散文诗集着手,结合课后阅读链接,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再借助《野草》中《影的告别》进行对比阅读,发现鲁迅散文诗的写作特点,激发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鲁迅其他的作品,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与崇高品格。 《好的故事》一课教学还应当关注散文诗的文体,在篇章结构与言语表达上的特点。首先在课文结构上,《好的故事》采用“横式结构”,把一些没有必然联系的生活场景并列起来安排,“形散而神不散”,在细微处展现作品的主题。比如,文章把“天空”“云彩”“村妇”“枯树”“鸡”“和尚”“伽蓝”等看似毫无因果联系的场景放在一个画面中,重叠式的排列构成了诗歌的图画美,令人浮想联翩。此外,文章结构的独特性还在于在”现实—梦境—现实”的回环描写中展开构思,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作者的思想意识形成了一种尖锐而深刻的双重对比和对立,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其次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997384800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