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目前的双语学习 新世纪以来,我国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人好像更重视学习英语了,但是结果却不容乐观,英语的高投入却没有换来高回报。更沮丧的是,我国人的汉语水平也在下降,提笔忘字,传统丢失,甚至前几年就有学者喊出当前亟待拯救汉语危机。笔者认为,当前英、汉语学习分别反映了两个问题,英语学习的投入与回报不平衡,汉语传统的丢失。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最晚也就是初中一年级,但是到现在学习了十几年英语,没有几个人敢说我接近英语国家本族人的英语水平了。时间并不等于结果,我们往往忽视了英语学习的效率和方法问题。这首先取决于我们英语学习的机制——应试教育。 笔者认为,应试教育固然可以达到普及英语的程度,但是其战线长、集体学习、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培养一部分精英的同时,却扼杀了大部分人的创造性,阻塞了其潜能的发挥。 首先其战线长,拖拖拉拉,反反复复,既容易造成学习疲倦,也不利于遵循语言学习规律,有研究表明,语言学习的最佳时间是在0—12岁,而且大量事实证明,掌握一门外语只需要1——2年时间。然后,集中式学习,大班授课,既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不利于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很多有语言潜力的学生由于没有得到教师的平等关注而被忽视。最后填鸭式教学方式强调死学硬背,分数最大,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乐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固然,英语学习和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只要自己好好学习,脚踏实地,排除万难,肯定会有大的飞跃,例如乒乓女王邓亚萍就实现了体育向英语的华丽转变,要知道,她最初转行的时候连26个字母都写不全。因此,少空谈,少抱怨,多努力,多付出,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如果说英语学习还是个人可以迎头赶上的话,汉语传统的丢失却显得有些悲哀,这是当前整个社会的集体迷失。今年教师节,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前来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期间表示,语文课文删掉大量的唐诗宋词等传统语言文化的精华,这种去中国化的做法是很可悲的。文化不死,国家不亡。抗日战争时期,在蛮貊之地的沦陷区,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教授不用日本课本,日语不作为必修课,他告诫后人说,“一个民族的消亡从文化开始。没有听说一个民族文化不消亡,民族可以消亡的。”因此努力学习汉语传统文化,从大的方面讲,是担当起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大任。从小处讲,也是提高个人修养,增长智慧,提高语言学习能力。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学习好母语,才可以更好的提高外语水平。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潘文国先生曾提出“母语学习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这是有很大道理的,母语好的人,语言理解力、表达力强,语感和语言思维丰富,在学习外语时候会触类旁通,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外语。文中所提到的小女孩虽然英语说的比汉语还溜,但是笔者并不赞成这样的学习方法,因为0——6岁时候,小孩子隐形思维特别强,这个时候虽然可以学好一门外语,但是这是不牢固的,因为他没有建立自己的母语系统之奠基,在往后的外语学习中肯定会遇到瓶颈,而打破这种瓶颈的唯一办法只能是母语。我们可以发现,但凡外语造诣深厚的人,尤其是那些翻译家,往往他们汉语水平都非常高。 因此,对于个人来说,想要提高自己外语造诣,必须首先打好坚实的汉语功底,尤其是汉语传统文化不能丢。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大中小学教科书优秀汉语文言文的阅读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ee9b570b52acfc789ebc9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