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思及建议 作者:沈茜 来源:《成才之路》 2015年第11期 沈茜 (江苏省昆山市花溪幼儿园,江苏昆山215300) 摘要:幼儿教师的绘画教学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深入探讨幼儿教师绘画教学行为,理论上填补了幼儿教师绘画教学行为研究的空白,实践上有益于提高幼儿园绘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幼儿;绘画活动;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70-01 作者简介:沈茜(1991-),女 ,江苏太仓人,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幼儿的绘画能力是幼儿成长能力发展情况的缩影,幼儿的绘画问题反射出教师教学行为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行为极其重要,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更会影响到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教师在绘画教学中表现出的问题 (1)教师的示范行为过多,幼儿的主体性被忽视。在幼儿动手作画之前,教师的示范行为过多,势必限制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减少了幼儿动手操作、表达想法的时间和空间。幼儿只能照着范画进行模仿,创作思维受到了限制。笔者观察发现,一些教师每一步都做示范,用什么颜色涂色,在画纸中间画什么,在底部画什么,都会涉及,导致示范时间过长,幼儿动手操作、发挥想象的时间被缩减。多数教师选择用范图示范,少数教师示范绘画的工具材料,且大部分教师完整示范绘画内容,只有少数教师考虑到给幼儿留出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做了部分绘画示范,幼儿的需要和主体地位被忽视。 (2)教师讲解时间偏长,语言直白、缺少趣味性和艺术性。绘画课的大部分时间应让幼儿自己操作,自由发挥。在绘画活动“漂亮的毛衣”教学中,教师准备了一件空白的纸质毛衣,贴在展板上,要求幼儿用线条、图案、颜色去装饰毛衣。教师在讲解中,借助实例,说到:“你看这毛衣多漂亮啊,领口是连续的心形,袖口和底边都是波浪线,毛衣的中间是一朵向日葵。”教师说完后请幼儿操作。教师的讲解语言乏味,缺少引导性和创造性,直接参照实例和泛画直白讲解,一个人唱独角戏,与幼儿的互动性差。 (3)教师的提问技巧和水平不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低。绘画教学中,教师提问多以事实性问题为主,即幼儿可以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答案的问题。如:这是什么?它像什么?推理性问题较少,即需要幼儿联系已有经验进行思考后得出答案的问题。而评价性问题已基本消失在绘画教学中了,即需要幼儿综合所有的知识并渗透情感因素的问题。 在集体绘画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应该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但影响教学质量,更会影响幼儿的成长。因此,要想提供给幼儿高质量的教育,最终必须转化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 二、改进措施 (1)把握示范的时机和度,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许卓娅教授认为,绘画活动中的示范是不可缺少的,关键要把握好时机和度,在必要时示范可以帮助幼儿打开思路,用他未曾或不能独立想出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但同时又要避免用范例去限制幼儿,应不断鼓励儿童独立表达。 适度示范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绘画水平和作画难度,控制示范的简易程度的方法。依据内容不同可采用完整示范、部分示范、分解示范、不同方向示范等。进行示范的时候,要选好位置,使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示范要慢,清楚而明确,并适当加以解释,注意示范和讲解的同步,让幼儿明了。相同的题材,不同年龄的幼儿可采用不同示范方法。 在大班半命题绘画活动“快乐的……”中,教师导入:“周末你们都去哪游玩了呀?大家快乐吗?”有人去公园很快乐,有人看到鲜花很快乐,有人听到小鸟在欢快的叫……“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帮忙,幼儿园新一季的主题墙布置需要大家画出快乐的事物,画出你认为快乐的人、快乐的事情、快乐的动物!”这样,教师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创作,在与教师、同伴的交流分享中,幼儿的思维被打开,想法也愈来愈多,原本固定的绘画主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完全开放了。幼儿画自己所想,不会出现不会画而呆坐的现象,幼儿创作出的作品也不会出现重复。 (2)提高幼儿教师绘画教学的讲解能力。教师的讲解语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语言的艺术性,首先需要条理清晰。教学语言应具有鲜明的逻辑条理性,教师讲解的逻辑性会影响到幼儿的思维,让幼儿明白动手操作时要做什么,具体怎样去做。其次,教师的讲解应该生动、富有趣味性,忌用指令性的语言。教师不能仅仅为了教学效果和作品展出效果而使用指令性语言,抑制幼儿的发挥,比如,太阳一定要涂红色,草地一定要涂绿色,河水一定要涂蓝色。 (3)提高幼儿教师提问和回应的有效性。提问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有效交流的工具。高质量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积极的思考,提高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像“喜不喜欢?漂不漂亮?想不想?愿不愿意?”这些口头禅似的无效提问充斥着课堂,早已让幼儿形成习惯性的回答,教师问得越积极,幼儿感觉越无趣,因为答案永远只是一个,没有其他选择。提问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在绘画活动中就起不到好的指导效果,就影响到幼儿绘画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提问:“菊花有哪些颜色?花瓣有什么不同?”这样,幼儿的思路就会被打开,让幼儿把观察的视野放大,把比较的范围扩大,才能真正开启幼儿的思维。 教师的回应行为是对幼儿回答的一种反应,教师的回应会影响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对幼儿的回答及时回应,在幼儿发表意见回答时,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不能打断幼儿。回答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回应,或是肯定,或是表扬,或是纠正,都会让幼儿感到被关注,从而更加积极地表现。 参考文献: [1]梁玉华.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指导方式研究[J].幼儿教育,2009(Z6). [2]林娜.幼儿教师绘画教学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0c3531148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