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仪征古迹之胥浦龙门桥

时间:2022-09-19 02:14: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探访仪征古迹之胥浦龙门桥



2015516日是个星期六,气温已经不低了,下午午睡以后,我和妻子沿着胥浦河,开始我们的阮元行迹寻访之游,这一回主要是胥浦河、龙门桥。

说起来我就住在仪征市区镜湖花园,南面是仪城河,西面就是胥浦河,经常散步在胥浦河边,正在撰写的《阮元仪征事》,后记最后也想附弄风雅,说某年某月成书于胥浦河畔。然而认真研究胥浦河,尤其是沿河实地考证探寻历史遗迹,确实做得不够,今天来补上这一课(本文主体撰成于2015年)

我们先到胥浦街上买几块烧饼(偏题了),然后沿着胥浦河西岸向北进发,到达铜山中桥,这里应该是古铜山源的起点,胥浦河的源头。但是现在胥浦河往北延伸了,绕过铜山一直向北直到鸭嘴桥水库(登月湖),所以说,胥浦河的源头已经不是铜山了,应该是鸭嘴桥水库了。因为铜山以北不是俺重点探访的地方,所以在铜山西侧拍过照,就回头往南,寻找龙门桥。

【铜山西侧胥浦河】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七舆地志“名迹”条目记载道:胥亭,在龙门桥河边,太傅阮元题额。

阮元题额的这个“胥亭”在哪里呢?龙门桥在什么地方?县志卷三舆地志的“津梁”条目有记载:在县西南十里。

说实话古人描述位置,不太精准,没有经纬度、坐标系,文言文又言简意赅,仅凭“县西南十里”,无法确定龙门桥位置,胥亭在龙门桥河边,应是今胥浦河边(胥浦是古老的地名,但胥浦河的名称是民国后才有的,清代以前,上游叫西溪,下游叫钥匙河)无疑,胥亭在胥浦河边上,龙门桥头,估计胥亭是为了方便过桥旅客而建的亭子,因有伍子胥解剑渡江的典故,得名胥亭。

《仪征水利志》(杭虎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五章河流第一节干河第96页介绍,胥浦河弯曲狭窄,形如鸡肠,冬涸夏溢,洪灾频发,1954224日,胥浦河工程开工,工程由五项子工程组成,其中有“开挖龙门桥通江新河1100米,封堵沙漫洲入江河道,改由新洲入江”的项目,第99页还配了图,龙门桥的位置一目了然,对比今昔地图,可知龙门桥在胥浦河红旗漫水闸以南、沿江公路桥以北、古湄村旧河道与胥浦河交界处。

【《仪征水利志》胥浦河治理图】

201673日,我再去胥浦河查看大水水位时,在古湄河入胥浦河的河口,发现有座“龙门桥”桥是跨在古湄河上的,这与古龙门桥跨胥浦河不一致,也许是水利部门因此桥与古龙门桥位置很近而命名之。

【新龙门桥】

关于胥浦,我在《阮元仪征事》第一章第二节介绍真州抗金事略时,讲述了南宋抗金中兴十三战的胥浦桥之战,三位将军喋血胥浦桥的悲壮故事;在第一章第二节介绍真州八景之“胥浦农歌”时,讲述了县志中记载的伍子胥、渔丈人、浣纱女的故事。这里再介绍一下阮元题额的胥亭所在的龙门桥的故事。

县志至少有六处提到龙门桥:一是县志卷七舆地志“名迹”条目,阮元为胥亭题额;二是县志卷三舆地志“津梁”条目,知县姜埰(1607-1673,字如农,号卿墅,别号敬亭山人,山东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八月任密云县令,十月任仪真知县,十四年调礼部,在仪真任职十年,官至南明兵部右侍郎)、知县许惟枚(字铁山,号南台,海宁人。康熙五十六年举人,雍正十年任仪征知县,在仪征任职三年,官至营缮主事)分别为新建、重修龙门桥题记;三是县志卷五舆地志“山川”条目,知县胡崇伦为龙门桥西坝题记;四是县志卷十河渠志“水利”条目,西境铜山源诸水自龙门桥至麻石桥一带挑浚贯通;五是县志卷十一河渠志


“水利”条目,援引刘文淇《扬州水道记》,铜山源诸水从新河出江于县不顾,户口人文日衰;六是县志卷二十祠祀志“庵”条目,有“湄庵”的记载,在龙门桥北。

这里,将上述资料整理表述如下:

西溪从铜山发源,迤逦二十里到达新河口,这里临江,河面突然变宽,达十余丈,河流东西两岸的旅客,要不从上游胥浦桥绕行,要不由渡船摆渡。由于人多船小,时常出交通事故,每年都要淹死人。本地有一位叫支从礼的人,曾经做过浙江藩司的知印(很小的官),位卑而有志,于崇祯三年(1630)上书县衙倡议建桥,并且印了记录簿募捐,经过三年官民共同奋斗、不懈努力,于崇祯六年1633)建成龙门桥,桥高二丈八尺,宽一丈九尺,长十丈有零。共花费一千三百余两。

在龙门桥北,有一座“湄庵”,是乾隆初年邑人黄起杰修建的,知县李鹏举还给湄庵题匾:“活泼泼”。乾隆五十八年,还在湄庵增建了“竹逸亭”。陶元睿有诗:

西溪一带打渔湾,时听歌声远近闻。 五月村庄农事急,须知稼穑本来艰。

关于古湄庵,详见我的《探访仪征古迹之胥浦古湄庵》。 下图是龙门桥故址附近实景,近处是古湄河,远处是胥浦河上的红旗漫水闸。胥浦河西岸是新胥亭。

【胥浦河龙门桥故址】【我的探访照】

为了加深对胥浦河和龙门桥的认识,我沿着胥浦河东西两岸沿途考察,在胥浦河西岸龙门桥遗址附近惊喜地发现,水利部门在建设的调水闸门上搞了个亭子,虽然不精致,虽然没有阮元题字,虽然没有“胥亭”二字,但是已让我高兴了好多天,姑且称之为“新胥亭”龙门桥附近就是古湄村,古湄庵已经没有了,但大家是不是对“古湄”这个地名很熟悉呢?就是因古湄庵得名的,这个地名现在老百姓还在用,可惜古湄村的行政村建制已经撤销,并入真州镇长江村了。

【新胥亭】

如果说仅仅是一座桥的建设,最多是高一点、长一点而已,用不着笔者在此浪费笔墨。关键是这座桥不是一座普通的桥,由于桥下建有拦河滚水坝(县志有“西坝”条目),不仅留住了山上下来的水以便灌溉,更重要的是阻止了河水向西入江,而将河水向东引进了市区,在城南天池接纳了淮水之后,携手入江。这在风水上,大大有利于仪征。

按照县志多处反复强调的说法,陈公塘带子沟(龙河)是仪征的左臂,主水接纳运河(客水)淮水直到天池,天下河水皆往东流,唯独仪征运河(仪扬河)的水向西流到仪征,这是仪征具有的独特上佳风水(形家谓之逆水,于邑最利)西溪是仪征的右臂,主水在新河口附近向东进入天池,接纳淮水后从天池附近入江,仪征县城在左右臂膀的环抱呵护下,户口日增,人文日盛、人民富庶、科第蝉联。

然而万历五年,知县况于梧在西溪下游邓家窝开了新河,本意也是方便通航、灌溉、交通,然而新河开后,上述目标没有实现,户口人文日衰,后任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基本认定是由于新河既开,主水从铜山下到龙门桥附近后,不再东流入天池,客人已到大堂,主人反而背客向西而去,这叫“入怀反跳”大不利也。一个县邑,就像一个人,水流就是这个人的血脉。开了新河后,就像一个人左臂无恙,而右臂失血麻木了。

所以历史的经验和风水学说启迪我们的先辈,龙门桥和西坝不可不筑,胥浦河的水必须向东入天池接纳淮水后入江,这才是血脉通畅的正常路子。实践证明,


万历五年后风水走坏,崇祯五年修龙门桥后风水有所修复,康熙七年,知县胡崇伦筑西坝,十八年、五十七年、雍正十三年持续维修,风水大大改善,康熙五十九年全县破纪录地十一人中举,后来还有县学三牌坊(状元榜眼探花)、父子两传胪的佳话。

【胥浦河仪城河闸】

如今龙门桥已不复存在,在原址上游不远处,建有红旗漫水闸,功能与龙门桥及西坝的作用相近,笔者在红旗漫水闸的上游不远处看到胥浦河与仪城河丁字形交汇,在交汇处的仪扬河上建有一座闸,胥浦河水顺着闸道向东进入仪城河,今天的天池已经废弃,淮水改在泗源沟入江,胥浦河主水连通仪城河石桥沟,东岳庙、化肥厂以东与泗源沟汇合,即今新东园内的响水闸故址一带,按照古人的风水说法,这里正是仪征现在风水最好的地方。

【胥浦河经仪城河、石桥沟、仪扬河入江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157195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