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厚积薄发 作者:刘春燕 姜有荣 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12年第10期 在2012年高考中,《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一文夺得了福建省作文的最高分。高考分数揭晓后,《厦门商报》、台海网对该文作者进行了采访,并分别以“厦门一中施滢语文单科全市第一,她的作文以‘兔子’开头”“闽高考最高分作文作者施滢:我不喜欢中规中矩地写作”为题作了报道。为给广大高中同学,尤其是2013届考生以备考启迪,现采用“穿越时空”的对话方式,对《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一文的诞生之谜作一探究…… 一 积累 姜:你写出今年全省顶尖作文的最大秘诀是什么? 施:积累很重要。我有一本神奇的册子,里面是我几年来的积累,关于适合在考场作文上使用的素材,有来自平时看的书,也有来自身边同学的好文章。从高一起,每次看书我都会在本子上随便抄些自己“看中”的东西。慢慢地,这也成了我的习惯。 毋庸讳言,中学生迫于繁重的课业负担,“行万里路”已不现实,这势必导致他们对生活、人生、社会“直接经验”的不足。如何突破这一写作“瓶颈”?“读万卷书”不失为一良策。因为“读万卷书”读到的是“间接经验”,它是对“直接经验”的有益补充,尤其是在备战高考这一人生的特殊阶段,它更是一种重要补充。 施滢同学的回答给了我们如下两点启迪:①备好一个素材本。在素材本上“记”的过程、“剪贴”的过程,就是对写作素材积累的过程。既然能在你的素材本上留下痕迹,就说明这些素材对你来说“心有戚戚”。只有将这样的素材用到记叙文中,才可能有感染力;用到议论文中,才可能有说服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好这个素材本,可以为你“把握生命里每一次(阅读)感动”助一臂之力。②多渠道收集素材。“三点一线”虽窄,但素材收集渠道甚多:有自己看的书、同学写的文章,有老师讲的经典、同学谈的趣事,有电视播的新闻、网络传的时文……用好这个素材本,就能把他们的“眼”变成你的“眼”,把他们的“耳”变成你的“耳”,把他们的“身”变成你的“身”。试想,一个把“看书当放松”的学子,又怎会有“无米之炊”的烦忧呢? 二 整理 姜:日积月累,素材本会越积越“厚”,你是如何把它变“薄”的呢? 施:我对收集来的素材进行分类,讲生命意义的归一类,谈宽容的在一起,说文化的列一边。到了高三寒假,我就自制了一本素材本,这本素材本虽然只有二十几页,但里面却记满了适用于考场作文的各类名人名言和名人事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1dacc9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