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今医疗服务中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医学服务中必须融入人文精神,不仅要关心患者的躯体,而且要关心患者的心理,从生物和社会结合上理解人的生命。医生行医不再是单纯的诊治疾病,而是渗透着人文学在内的“心身治疗”。医护人员需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病人、体贴病人、安慰病人,还原医学作为“人学”的学科本质和价值归宿。 1医学人文关怀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医患冲突时有发生,医患矛盾形势严峻。全国多起恶性伤医、杀医案的接连发生,让不够和谐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1]。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可以造成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医患纠纷不断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钟南山院士表示,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医疗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不提高人文素质,无法解决医患关系。”来自中国医院管理协会的统计数据也表明,医患纠纷大部分是由于医学的人文精神缺失而引起的[2]。 在目前医疗实践和医疗服务中,医学人文精神表现得匮乏无力。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在学者与医生之间、在医院和病人之间缺乏对医学人文精神的一致认同,最终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背离,学者和医生难以沟通,医院和病人相对立[3]。 2在当前的医学教育中应融入人文关怀精神 在我们医学生的必修课中,几乎没有一门医学人文课,人文教育流于形式。由于“重技术轻人文”,很多医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钙”。我们必须要重视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敬畏生命。我们应该如何培养人文精神?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执业态度、行为和伦理,成为遵守职业道德,富有利他精神和对患者、对民众、对社会全面尽责的人,自觉抵制技术主义和拜金主义浪潮的冲击。其次在医学教育中应该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包括以医学哲学、医学史为代表的学科,以医学伦理学和医学社会学为代表的课程。这些课程一方面可以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学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他们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哲学层面和史学方面的精神支撑;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忠于职守、一心赴救的高尚人文理念,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帮助他们增强面向实际、胜任岗位、服务大众、造福社会的基本素养,正确处理医疗保健服务中的种种现实问题。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医学人文的回归。 3在询问病史中融入医学人文关怀精神 在医患关系中,最根本的是忠诚与守信。病人视医生为自身生命和健康的保护人,那么医生的天职便是治病救人。医生与患者进行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的第一步便是询问病史。询问病史是医生获取病史资料的手段,是医患相互信任、配 合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疾病诊治的基本条件和必备元素。在医生接诊过程中,要以病人为中心,关爱和尊重病人,要主动、真诚地与病人沟通,态度和蔼,站在病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取得病人的信任,尽可能详细地了解病情及发病经过,得到病人的理解、认可和积极配合,为诊断治疗提供方向[4]。只有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4在体格检查中融入人文关怀精神 医生与病人情感交流以及零距离接触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便是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检查者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简单工具(如听诊器、叩诊锤等)检查人体状况的方法,检查中的异常发现可以为疾病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并发症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随着医学领域中高、新、尖科学技术的应用,重设备和仪器检查、唯技术论的现象日益严重,医患间的距离感、生疏感和不信任感在医疗服务中越来越突出。新的医学模式揭示了医学科学领域的人性回归,医生最为基本的诊断方法和手段即望、闻、问、切理应传承不衰和不可替代。只有准确地收集到病人体格检查等第一手资料,对疾病有一定的印象或初步诊断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特殊检查尤其是侵袭性检查,这样既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又节省了医疗费用[5]。当我们为一位经受疾病折磨呻吟不止、求助心切的尿毒症病人进行体格检查时,要怀有深厚的同情心,关心、体贴病人,特别是对那些生命垂危的病人,动作要轻柔,做到认真、负责、细致、耐心、尊重、体贴,尽量减少病人的不适与不必要的搬动。医生通过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能够有效地将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医学素养无声地传递给病人,使病人的身心得到安慰。 5在选择检查中融入人文关怀精神 临床实践中,医生在选择相关检查项目时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由无创到有创的原则[6],凡是能用较低检查手段明确诊断的疾病就不选择更高一级的手段,如能通过B超检查定位的病情就不要让病人去做CT、MRI扫描检查,这样既能减轻病人不必要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又节约了卫生资源,培养了年轻医生的医德观念。 医学模式的转化进一步对医学人才提出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精神的要求,医学的新时代必将以人文的、人性化的、人道主义的力量证实自己的存在,人文医学必将成为后现代医学的命运。 参考文献: [1]陈莉,黄庆琳,黄刚.论医患关系认知与医学实习生伦理道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0(5):49. [2]张其成,刘理想,李海英.近十年来中医药文化发展回顾[J].中医药文化,2009,(1):32-3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2f7fa9d2f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