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时间:2022-09-18 16:02: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季氏将伐颛臾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修《诗》《书》《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各章各节独立成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仁”这一核心思想,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课文全译】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颛臾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名家点评】

这篇才三百字不到的短章,不但能表达出孔子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以使人看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神态和孔子洞察事物、义正词严的原则精神。《论语》善用虚字传神,它不是专写人物的,但在对话中,可以给人鲜明生动的感觉,是后世记言的楷模。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要“持危扶颠",就是使自己所服务的上级走正道。冉有为季孙服务,却不是要季孙如何使鲁政清明,权在国君,而是帮助季孙专权.“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可见孔子的严正立场.子路和冉有一道为季氏服务,但不像冉有那样为之聚敛,孔子在这篇中责备冉有很重,而只在最后责及子路,是根据“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原则指出子路也有不可


逃脱的责任。轻重分量明显不同。正因为《论语》在记言之中,能涉及各人的不同性格(特别是十几个大弟子),所以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从这一点也可看出《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周本淳)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特殊词义 1)以伐为(语气词,表反问)

(2)是社稷之臣也(指示代词,这) (3)盖均无贫(句首发语词) 4)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

2.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既来,则安之(使……来、使……安定)/ 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 2 名词作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

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谋动干戈于邦内

2 连词,表并列。 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在萧墙之

内也 2.之

1 助词,的。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而在萧墙之内也

(2 代词。 夫子欲之()/ 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

3.且

(1) 连词,而且,并且. 在邦域之中矣 (2) 连词,况且。 尔言过矣 4.为

(1) 动词,成为。 后世必为子孙忧 (2 语气词,表反问。 何以伐为 5.也

1 语气词,表判断。 是社稷之臣也


2) 句中语气词.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 句末语气词。 今由与求也 6.以

1) 介词,用。 何以伐为

(2)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则修文德以来之 7.于

1) 介词,对.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介词,从。 虎兕出于 3 介词,在. 龟玉毁于椟中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3.省略句

(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

"

(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省去宾语“之

"

4.倒装句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

介词宾语后置)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310d9d332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