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英国文学的特点 试析英国文学的特点 【摘 要】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是为社会经济效劳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对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文化特点、社会关系、民风民俗的真实反映,并融入了作者的意识形态和思考。英国可谓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国之一,英国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代表,是研究西方文化的最好的素材。 【关键词】英国;文学;特点 一、英国文学概述 任何一个好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作者所处的年代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生活形态的反映,可以说,文学是透视人类社会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思想价值观等社会根本状况。 英国文学的历史比拟悠久,在历史长河的推动下,经历了一个漫长又复杂的演变开展过程。英国文学发端于中世纪,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19世纪、20 世纪文学七个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力量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英国文学的开展及演变,先后出现了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的开展阶段。后来,随着世界的开展和融合,英国文学越来越多元化。 英国文学作品中隐含着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对生活的思考,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英国文学文体风格变化多端,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暴,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文学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英国文学反映的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种细致讲究的文化,这种细致和讲究反映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将西方人的生活点缀的多姿多彩。 二、英国文学的特点 语言幽默,表达方式直接 英国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带有极强的艺术特色,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非常著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也音律优美,语言瑰丽,感情激荡,为我们展现出了浪漫神秘和奇幻的一面。不管是英过文学作品的语言还是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都表现出了严谨、幽默、浪漫的特点,这正是对英国文化的真实反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也习惯于言语谨慎和幽默,英国的科技精确度高也与这个有很大关系。 在英国文化中,人们认为没有必要遮遮掩掩,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表达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像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直接对朱丽叶表达爱意:“Marry me, Juliet, you’ll never have to be alone。〞而朱丽叶的“Romeo, take me somewhere we can be alone〞也是直接表达出了自己的感情,希望和罗密欧厮守一生。这是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典型的英国文化。 主题结构鲜明,重视个性思维 英国文学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细腻传神,并且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英国文学十分注重细节方面的东西,追求完美,将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表达在戏剧文学方面,追求真善美的表现形式增强了文学的教育意义。这就是英国文化的魅力所在,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英国文化就是一种细节文化,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比拟讲究,也比拟有条理。 英国文化强调个性和理性的思维模式,他们重视人物的个性开展,反对压抑个性,比方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就表现出了人性的美,都强调人物的个性特征,在英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下,人们也更加注重个性化开展,这种文化一直流传到现在。英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比拟浓厚,他们认为时间与金钱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包括英国人在内的西方人都特别珍惜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对时间做好精心的安排和方案,久而久之形成了预约、准时赴约的好习惯,这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任何一个时期的任何一个作家所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那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文学作品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比方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逐渐暴露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缺乏,这时期涌现了大量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简·奥斯汀、勃朗蒂姐妹等都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生动地描述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的贫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的丑恶,引起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重新思考;再如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基于英国西风具有温暖舒适的特点,所以西风在雪莱的眼中就变成了一种春天和温暖的象征,但是如果对于英国的自然概况和作品的创作背景没有一定的了解是无法深刻的体会到作品的美的。所以说,西方文化是基于西方社会一定的社会背景而形成的,是对西方社会一定时期的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 三、结语 可以说,文学是透视人类社会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思想价值观等社会根本状况。英国文学作品是一笔珍贵的财富,透过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英国文化乃至西方文化的特殊魅力,英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也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温辉,段汉武.英国文学史著述的“中国模式〞研究[J].现代语文,2021. 【2】 孟育凤.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3】 Sweller J,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load theory for multimedia learning.In: R.E.Mayer,Editor,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4bdbad605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