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册别及单元 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 9桃花源记 课时 第2课时 一、课标要求 1.欣赏古诗文,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领略古诗文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古诗文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 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三、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故事情节。2.理解文章的叙述技巧。3.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文章内涵 难点:理解文章的叙述技巧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背诵课文,考查学生对文言词句的掌握情况。 二、整体把握 1 《桃花源记》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东晋太元年间武陵的一个捕鱼 人忽逢桃花林、误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 寻桃花源、难觅桃花源的故事。而作者以简练的笔墨描绘出的桃源美景,更是打动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 三、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3.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四、学习方法 研讨赏析。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桃花源的绝境——绝___之境。 (一)桃花源是个“绝美之境”。桃花源外有汩汩的溪水,鲜美的芳草,缤纷的落花。粉红的桃林,一望无际,灿若云霞,这便是作者描摹出的瑶台仙境,渔人甚异,自然复前行,读者心动,自然读下文。 (二)桃花源是个“绝秘之境”。需顺水而行,不知远近,需穿林而过,行至尽头,需钻山而走,另辟蹊径。如是者再三,方得以豁然开朗。 桃花源是个“绝丰之境”。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高大的桑树,丰茂的竹林,好一派富饶祥和的田园风光。生活在这里的人,自是丰衣足食,无饥馁冻饿之苦痛。 (三)桃花源是个“绝幽之境”。村落间鸡鸣犬吠之声,相互可闻。而又恰恰是这一两声鸡鸣、一两声犬吠,才衬托出了桃源生活的幽雅宁静。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蝉噪林鱼静,鸟鸣山更幽”,王维《鹿柴》一诗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俱是于此同工。 (四)桃花源是个“绝宁之境”,天地间小路交错相通,男男女女,在其间往来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着生活的安宁,无需四处奔波,享受着生活的祥和,自有一份平凡的幸福。 (五)桃花源是个“绝乐之境”。 黄发老者、垂髫童子,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尽享天伦之乐。这便是人们追求的,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了。有衣有食有家有情,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极其友好。而无外界之烦忧。 (六)桃花源是个“绝淳之境”。这里的人热情善良,这里的人淳朴友好。见到渔人这不速之客便邀请到家中,备好农家自酿的美酒,烹饪美味的乡间菜肴,宾至如归,真诚以待。这份心性,着实难得。 (七)这桃花源是个绝无之境。即便仔细的做了记号,却也寻不到那美好的地方了。它如梦一般,只存在于世人的渴求中,只存在于陶渊明的叹惋中。已近花甲之年,饱受半生战乱之苦的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对当权者昏庸的不满,对不公平的现实社会的憎恨;对多难百姓的怜悯与同情,全化作这笔下的桃源——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68f84385a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