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格胜山水画写生的意境把握 作者:韦 倩 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11期 TEXT,韦倩 中国山水画艺术历经千年之所以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师法古人的同时,坚持师法自然的原则。所谓的“师法自然”,也就是师造化,目的是“得心源”,主要方法就是今天所说的“写生”。凡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对写生都会有独到的见解。黄格胜先生在写生中很重视意境的把握,往往利用空白与黑色的对比,虚实结合,创作出各种意境,引导观众从有限的现实生活进入无限时空,并涤荡着人的心灵,陶冶着人的情操,激发起人的积极向上精神和历史感、宇宙感。 一、观察中的意境把握 五代的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记载,当他登神镇山看古松时,“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而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荆浩所强调的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写生,从而把握对象,在符合内心审美特征的意象中,表现出对象的心象之真。范宽的写生也极其注意观察,宋代刘道醇《宋朝名画评》称:范宽“居山水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遂对景造意,不取花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这里的“趣”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趣”或者“意境”。可见在范宽的写生过程中,长时间的观察、思虑,与自然山水融合为一,并转化为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山水画。 黄格胜先生在山水画写生过程中主张整体观察,如山川的观察,画家要移步换形,步步看,面面观,平远、高远、深远,对各个角度的气势都了然于胸。对山水自然的季节变换,时间的流动也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黄格胜先生在山水画写生中还有一种以小观大的宏观观察法,以一斑观全豹,找到一木一石的细节变化,并归纳出普遍规律。同时,他还特别强调造型的科学与精确,强调气势,强调触景生情。他经常说,艺术家要想自己的作品感动观众,首先得被生活中的美所感动。 中国绘画中对事物的观察方法,一贯讲求主客观的统一,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黄格胜先生在山水画写生过程中,通过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使客观现实的形神与主观的情思有机统一;同时注重对审美客体的生命感觉和宇宙意识的感受,从而把握对山水本源的真切感受和美感体验;最终抛弃自己对自然的认识、印象、知识,而达到“本质直观”。李可染也要求画家用儿童般纯真的眼神去观察,去探知,感觉自然的纯净之美。正确理解对中国山水的观察,才能“万物静观皆自得”,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二、表现中的意境把握 “笔墨”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主要语言。山水画意境的产生依赖于传统笔墨的巧妙应用及创新。 黄格胜先生在写生中,运用以线条为主的基本造型方法,对虚实、疏密、粗细、轻重、浓淡、大小、长短等墨线进行对比考虑,充分体现笔墨的节奏、韵味和情趣。通过线条与中国的传统的诸如山水的皴法、染法、点法、水法、墨法等等巧妙结合运用,通过传统技法和笔墨程式来印证自然山水,然后加以变化,以寻找与传统技法不同的意趣,让人感觉既传统又现代又个性地表现出此时此刻的山水意境。黄格胜先生强调笔墨只是作画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而不是最终目的。“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胡爱宾称唯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无适一篇之文,一物之像,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自终,笔有朝辑,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夫内自足然后神闲意定,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在此,郭若虚阐明了用笔对于气韵和神采表现的重要作用。在黄格胜先生的写生中无时不显露出神的传达,既有浓雅强烈,清新深沉;也有透明皎洁,朦胧烟雨……情意无尽,不论繁简浓淡,程式也好,自创笔法也好,终以意境出。因为意境中既包含着画家的思想感情,给人带来强烈的美感,另外意境还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只有技法神采出而意境无的作品,绝对没有意境高深但技法精神不足的现象。或者说只要是作品的境界高了,笔墨技法自然就高。 三、创作中的意境把握 对景写生中,山水有写实和写意之分,但对意境的把握却是相同的。清代山水画家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这就充分说明:艺术创造尽管取之于造化自然,但在笔墨间表现的山水自然,都在意识中经过筛选的、想象的山水自然和空间感觉,可以打破时空的约束,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与创造性。 黄格胜先生在写生中指出,如果看见什么画什么,事无巨细,都统统摄入画面,这固然是生活写照,但缺乏作品的感人之处。 画面语言的纯化,是作品达到高品位高境界的必然要求。追求和把握意境,就必须在写生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体现现代生活的意味。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可以创作出既是自然的又是主观的意境,即既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作品从写生中来,但不受写生的约束。达到“江山美如画”而非“画如江山美”的境界,从而把现实的自然山水提升到艺术境界。 同时,可以肯定笔法、技巧、风格在写生中所起的作用对于意境创造的意义。在山水画创作之前,对景物要作充分的观察、体悟的准备,在构图、物象的选择与删增上,具有相当的创造性。生活中的山水自然要成为艺术的山水图像,就必须作充分的思虑,使自然山水成为心中山水。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从平面空间画面上创造出理想化的且具有空间深度的山水画,开拓了内心幻觉空间。现代山水画家又开始追求“平面化”,重新关注平面的二维空间的画面,即在关注生活的同时,通过表面抽象探索意境创造的无限可能性。黄格胜先生在山水画写生的意境把握上是成功者,恰到好处把风景化为意境,把自然界的神韵升华出来,从有限中找到了无限,从无限中体现意蕴,并诗化人的最基本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情,从意境到境界,从境界到化境。 参考文献: [1]阮荣春:《物镜·情境·意境》,《黄格胜研究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2]黄格胜:《写生好》,《画旅文存》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3]陈士桂:《论山水画写生过程中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国画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五期 [4]晏明:《意境——山水画创作之灵魂》,《国画家》2003年第五期【韦倩,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6b9d22834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