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排放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内燃机排放控制”是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它建立在数学、物理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可开拓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热力发动机方向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学习以后必须深入了解内燃机有害排放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弄清它们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各种影响因素,以掌握其生成和变化规律,为降低有害排放物而找到适当的控制和改进方法。因此,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求讲授教师具备丰富的内燃机专业知识。 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排放控制新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内燃机排放控制”课程的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本科教学一般涉及的基本内容有:内燃机污染物的生成机理、污染物的控制方法、测量方法和排放法规等。传统“内燃机排放控制”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实施等方面,只突出教师如何“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传统的教学形式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至于学生对新的排放控制技术缺乏自学能力,学习效率较低。因此,要提高“内燃机排放控制”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1 激发学习兴趣 就像每本书都有序言或前言一样,每门课程的教学一般也是以绪论课开始的。绪论课对每门课程的学习起导向作用,要介绍课程“研究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在绪论课堂中通过对该课程基本概念的明晰和学科体系框架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绪论课还要使学生形成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意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方向性,知道要學什么,要怎么学,使学习变得更加从容自如。 为了更好地阐明课程“研究什么”这个问题,课程对内燃机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介绍,而且通过选取不同时期满足不同排放标准具有代表性的内燃机产品,对它们的主要性能指标,如最高转速、燃油消耗量和排放物等进行对比,最终引导学生明白,内燃机排放性能的不断提高是因为不同时期都有一些先进技术被采用。而这些技术的机理正是课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这就使学生对“内燃机排放控制”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清晰地了解,即内燃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影响因素和规律、检测方法和控制策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705dac8a2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