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固定术式的影响 曾娘华;易伟宏;王尔天;杨大志;王敏;褚千琨 【期刊名称】《颈腰痛杂志》 【年(卷),期】2016(037)003 【总页数】2页(P256-257) 【关键词】后外侧植骨融合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固定 【作 者】曾娘华;易伟宏;王尔天;杨大志;王敏;褚千琨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广东深圳518000;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广东深圳518000;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广东深圳518000;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广东深圳518000;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广东深圳518000;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广东深圳518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683.2 脊柱胸腰段作为生理性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的衔接移行部位,处于椎体活动与固定的衔接处,同时又是小关节面移行转换方向的部位,应力高度集中,带来了局部骨折的高发性特点[1]。随着对脊柱生物力学及解剖认识的深入,脊柱椎弓根内固定方式逐渐被临床医师所接受,但该术常伴有椎体解剖形态丢失、腰背部疼痛等情况[2]。 笔者认为增加骨性愈合的面积是椎体解剖重建的要点,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具有创伤小、融合率高及操作简单的特点,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2-01-2014-01本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80例,比较此方法的预后,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2-01-2014-01本院收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男56例,女24例;平均年龄30-58(42.56±11.67)岁;受伤原因:坠落伤42例,交通事故21例,17例;受伤节段:T1110例,T1229例,L132例,L29例;Frankel分级:C级6例,D级15例,E级59例。 纳入标准: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椎体高度丢失≤50%,椎管内占位≤30%;无明显精神疾患且愿意完成随访调查。 排除标准:多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椎体高度丢失>50%,椎管内占位>30%;有明显精神疾患无法完成随访调查患者。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下俯卧位进行,常规取伤椎为中心的纵行切口,显露伤椎上下各一节椎体,以“人”字嵴为进针点,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后于上下椎体依次置入椎弓根螺钉。对于术前有神经损伤症状者予以减压,而无神经损伤症状者不予以减压。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取髂骨剪成碎粒备用,在后外侧关节突、横突及椎板上打磨骨床直至表面渗血,然后植入颗粒骨,完毕后予以安装连接杆和横连维持固定,放置负压引流管。 1.3 随访指标 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1、3、6、12个月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行CT检查。 (1)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AVH)[3]伤椎前缘高度百比=伤椎前缘高度/上下相邻正常椎体前缘高度的平均值× 100%;(2)伤椎后凸畸形角(Cobb角)[4]:伤椎上位椎体上缘与下位椎体下缘的垂线夹角;(3)楔变角(AWA)[5]:椎体上下缘线的夹角。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时间点间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法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1 一般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节段、Frankel分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VH比较 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AVH均有显著变化(P=0.049)。干预组在治疗后1年时AVH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49),而在治疗后及术后半年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比较 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Cobb角均有显著降低(P=0.023)。两组间比较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7af78f143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