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卖炭翁》赏析

时间:2022-04-02 08:04: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白居易《卖炭翁》赏析

我想我第一次接触的白居易的诗应当是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再后来就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故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惺惺相惜。最让我伤怀的是那首《卖炭翁》。 什么样的人能写出这么多千古传颂的诗呢?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世人称白居易 诗魔”、“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唐宣宗甚至写过这样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句句必尽规,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他一生作诗很多,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 在这里,我想对《卖炭翁》具体赏析: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写作《卖炭翁》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户钱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歇下脚来。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 一位年事已高、饱经沧桑的卖炭翁跃然纸上,生活的艰苦和拮据让他不得不伐薪烧炭,原本期望着能实现温饱,却被无情的掠夺,可自己却无可奈何、无能为力,难言的悲愤、辛酸,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该激起读者怎样的愤怒!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两鬓苍苍的卖炭翁,凭着这点对他来说毫无价值的报酬,能够捱过那严寒的冬天吗?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


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喝着困牛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卖炭翁》的结句没有卒章显其志,没有直接发表议论,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卖炭翁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社会上又有多少和他有着类似遭遇的人?这样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诗人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 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再看诗人的另外一首诗《长恨歌》中“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我并不想说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而是诗中描写的宫廷奢华生活,“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徐徐地奏歌慢慢地舞蹈,管弦之声聚而不散。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够。”这样舒适的生活与卖炭翁的艰辛对比,怎能不动容? 历史上不乏压榨百姓的时代,统治者总是将“民为本”挂在嘴上,有的时候做的往往背道而驰。朝代更替虽然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但如果实行仁政,会不会更长久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849e562011ca300a6c39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