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曲式特征探究

时间:2023-04-10 04:05: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曲式特征探究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乐曲内容来自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它的音乐主题选用了我国的越剧音乐素材,虽借用欧洲音乐的表现形(小提琴、交响乐队等),却运用了我国民族乐器的技法与效果,被看作是欧洲音乐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的成果范例。数十年来,它已在欧、亚、美各大洲演出,并以其中华民族的鲜明风格与特点,得到国际上的公认,成为一只飞进世界音乐之材,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彩蝶。

《梁祝》的曲式一直是学术界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大部分的音乐行家都认为《梁祝》是奏鸣曲式,奏鸣曲式是西方音乐的一种曲式结构,它是一种以对比、发展和统一的原则为基础所形成的大型曲式,它的典型特征是具有显示一对比一再现的三部性构思和结构布局,并且西方音乐是依靠曲式来提示主题,从而制约音乐展的,而中国的传统音乐往往是根据情节和意境来安排音乐的进程,较少受曲式的影响,这是中西文化思维习惯不同之处的一个表现。《梁祝》按照中国音乐传统的音乐思维,从春光明媚——草桥结拜——同窗共载——大亭送别——抗婚——楼台——哭灵——投坟,直至化蝶,步步相扣地依循民间传说的整个情节,这就是造成《梁祝》曲式上分歧的关键问题。

关于梁祝曲式分析,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一种板式变速结构,这种观点认为: 第一,《梁祝》的发展主要依据于类似传统章回小说与戏剧的直创性情节结构,而没有奏鸣曲式那种显示一对比一再独立的特征。

第二,《梁祝》全曲没有真正的主题对比。

笔者认为《梁祝》的发展属实是依据故事情节的结构发展而形成,但正式由于这个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才更加确定了《梁祝》的奏鸣曲式。东曲开始于一个短小、抒情的引子上,向人们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画面,紧接着独奏小提琴,姬姬诉出的爱情主题,在呈示部中表现了三个故事情节: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送别三个画面。实际从总谱中不难看出,草桥结拜与同窗三载(副部)的主题与演奏速度上都出现了互为对比的呈示,它的主题情节是紧密地与奏鸣曲式相结合的。


另外,乐曲各部分的主题都由A主题派生而来,是属于变奏、衍展或是加花而来,但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些发展手法,我国民族音乐结构的特色之一是将段或句的尾部旋律作为重要乐思,并以其大体相似来统一全曲,这仅仅是将我国传统的音乐发展手法的一种利用。

当然并不是完全否定板式变速的说法,乐曲的展开部确实出现了鼓板的演奏。 这种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并且在音乐发展的展开部,这种板式变速结构体现的非常明显。展开部的三个阶段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音乐中的各种板式的变化中,比如在展开部的第一阶段,一阵阴沉的闷锣过后,把祝英台的惊慌悲痛以及抗争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二阶段,楼台会运用了慢板缓和了前面音乐急速发展的急促感。

《梁祝》两位作者在创作《梁祝》时都是学生,都师从于丁善德等人以及苏联专家学习作曲技术理论。而中国人的音乐思维是依靠意境和情节的铺叙并通过速度的有规律逐渐近来组织音乐的进程。虽然他们把这种音乐思维运用到了这部交响乐之中,但它并不能作为一个判别曲式结构特征的依据,作品在呈示部中的主部与副部中,正好表现了慢与快的对比关系,并且它们的关系也不是一个主题的变奏和派生,而是两个不同的主题,表现出的两幅生活画面,两段故事情节,并且调式和体载上都有着对比,这些都符合西方奏鸣曲式。

《梁祝》之所以能够别人们称作我们自己的交响乐,就是因为它取材于越剧的音乐素材,它的规律是我们中国自己的音乐语言,并且是依靠民间传说的情节的铺叙并通过速度有规律的渐进来组织音乐的进程,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但由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特点,往往不表现在规范的曲式模式,而作品的作者又恰恰想用西洋的乐器来表现这部中国作品,所以便产生了《梁祝》这部中国特色的交响乐。作者用西洋作曲技法,即以调性及和声运动的进行逻辑构成对曲式结构的支持,和多声部、立体的音响表达方式来补充了中国传统音乐单旋律的线性思维,使这部作品吸取了中西音乐文化之优点,更加趋于完美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这种中西方音乐思维的不同之处,不应该成为《梁祝》曲式的分歧点,而应该把《梁祝》看作是一部用中国的音乐思维写成的一部奏鸣曲式结构的交响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语言与西方音乐曲式相结合的产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883302446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