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会用“居然”造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大意;能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二、教学重点:1、重点指导“茅”的写法,随机理解“开辟、爱慕、体面”的意思。2、课文第一段,理解“居然”。 三、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1.出示作者图片,问: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吗?(出示作者资料),谁来读一读关于作者的介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许地山写的《落花生》,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2、说明: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见过的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所以又叫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现在来检查一下同学你们的预习效果怎么样。 ▲出示词语,指名当小老师带读,(共四行,最后一行读轻声)随机指导“茅、吩、咐、榴“这四个形声字的识记。重点指导”茅“的书写。(学生在本上写两遍。) ▲说说通过预习,你对哪些词语有了初步的理解。(重点理解“爱慕、体面、开辟”的意思。)(可结合上下文,也可以是自己通过查字典或提前预习知道的,教师都要加以鼓励。) 过渡:词语掌握的这么好,相信课文也能读好,请大家打开书,我们分段来读课文。 2.指名读指定的段落,师生正音。 过渡:通过检查,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完成非常好。下面的学习要增加难度了,有没有信心? (三)、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事?用笔划一划。 提示:可以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用小标题或词语进行概括。 2、学生默读课文,按要求边读边画。 3、集体交流进行概括。 (①种花生、收花生。②尝花生。③议花生。)教师随机板书。 4、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那怎么分呢?(指导学生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5、指名分大段再次读文,学生思考:这三件事在篇幅与字数上有什么不同? 说明:前两件事篇幅短,第三件事篇幅长,这在写法上叫有详有略。这节课,咱一起学习略写的第一段。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出示课文第一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个问题:共有三句。 第二个问题:(1)我家后园有半亩空地。(2)母亲觉得荒着怪可惜的,决定种花生。(3)我们种花生、收花生的过程。) 第三个问题:提示:能不能找到每句话中有联系的关键词?教师可直接出示蓝色字显示(空地——荒着——开辟——收获)说说这几个词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2、作者是怎样把种花生、收花生写清楚的? 3.课件出示文中的句子:“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 )收获了。” 4、红色字出现“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四个词语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说明: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我们种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因此不能颠倒位置。) 说明:这四个词写出了我们种花生的过程,那收花生用的是哪个词呢?(学生回答:收获)简简单单的五个词就概括了我们几个月种花生、收花生的全部过程,作者只用了67个字,不但写出了在哪种花生,为什么种花生,以及种花生的过程和结果。高度概括,简单明了。 5、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连接词吗?(指名学生填空。如:居然、竟然、没想到。教师都加以鼓励) 6、出示文中完整的句子,指名读。理解“居然” 7、造句: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没想到的,却发生了,能试着用“居然”造个句子吗? 8.指导感情朗读。 (1)大家有没有种花生的经验?(没有)但是,居然收获了!你高兴吗?读出你的高兴来。(指名读。一读。) (2)“我们”是在荒地上种的,居然收获了,你除了高兴还有什么?(激动)把你们的激动之情读出来!(再指名读。二读。) (3)“我们”对能否收获花生有把握吗?(生:没有)可是居然——(生接:收获了!)是呀,太出乎我们的意料了。有没有感到惊喜?那谁来把你的惊喜之情读出来。(指名学生读。三读。) (4)居然收获了,我们除了高兴,还有激动和惊喜,让我们带着这些心情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四读。) 过渡:花生居然收获了,因此母亲提议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那么他们在过节时都说了什么呢?从中又明白了什么道理呢?我们第二节课再继续学习。 (五)课堂练习:抄写文中重点词语。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2、继续熟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七)、板书设计 15 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1)(居然) 尝花生(2) 议花生(3---1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a8466941ed9ad51f11df2a0.html